鄧建初:消息收發自如股價波動 股民宜自警惕 鄧建初
90年代亞洲各國物資低廉,吸引外資積極投入建設。大量熱錢流入追逐,資產價格過度上漲,信貸槓杆高企,形成泡沫。1997年國際大炒家覷準時機,利用「雙邊操控」策略,操縱利率及股市以製造市場恐慌,衝擊亞洲各國金融貨幣,意圖謀取暴利,造成亞
洲金融風暴。
1997年7月,泰國率先脫離固定匯率制,泰銖兌換美元滙率一日之內急降17%,資產價格嚴重貶值,全球滙市股市一片風聲鶴唳。之後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及新加坡等各國貨幣亦受影響,大幅波動,經濟深受打擊。至1998年8月,大炒家轉移目標,對準香港。恒生指數狂瀉至8月13日的6,544點,金融崩潰危機如箭在弦,一觸即發。眼看在劫難逃,香港政府決定動用外滙儲備基金入市接盤打大鱷,保衞港股,穩定人心。
猶記得初哥及經紀們在報價機前看著驚心動魄的世紀大戰,萬眾一心,為港府喝采支持。經過兩星期苦戰,8月28日大鱷沽盤達到高峰,港府使出挾淡倉一招,並與結算所達成協議,如沽空者無法在T+2交收,當局會市價補回平倉,虧損由沽空者承擔。中央政府同時在背後發功,至此港府順利完成歷史任務。大炒家在香港失利,在索羅斯亦因為當局金融政策突變而「火燒後欄」,落荒而逃。
香港政府一貫以來奉行積極不幹預政策,資金出入自由,加上港人勤奮上進,靈活變通,成就了一個舉世知名的國際金融中心。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時入市幹預,為迫不得已之選擇。回顧歷史,當時行動正確。由此可見,雖然大方向是積極不幹預,但對於市場有極大危害之時,非常時期當用非常手段。
除了積極不幹預,當局亦經常參考外國市場規則,以完善制度。然而外國規則,並非全部可取,亦不會完全適合本地市場。就以初哥上周所寫的文章中提及的盈喜盈警為例,沒有一個量化準則之餘,更不能幫助股民避開地雷,其殺傷力尤甚於業績公告。更加需要警惕的是,盈喜盈警是否淪爲操控股價的手段。
近期觀察所見,有一間影視娛樂企業不斷發放利好及不利消息,令股價大幅波動。弔詭的是,巧合地在低位發出利好消息,高位隨即公布利淡消息,形成近期初哥常掛口邊的「高低槓」式炒法,股民就在高高低低之間輸個不明不白。
資深股評家 鄧建初
(作者為資深股評家,縱橫香港金融圈近三十年,看透股壇光怪陸離,經歷多次「缸湖」浩劫,人稱「初哥」。)
專家點評 - 鄧建初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k.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