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筆者進入金融行業,師父就教我「don't fight the Fed」(不要和聯儲對著幹),意指無論做分析還是做交易,不要輕視聯儲的政策意向和影響力,胳膊擰不過大腿。這種說法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更顯正確,聯儲擁有幾乎無限的信用擴張能力,甚至還可以通過口頭幹預影響市場情緒
,乃至資金流向。市場還為此發明了一個詞,叫「Fed put」(聯儲保底)。
如今和聯儲對著幹的,不是市場,而是白宮。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CNBC採訪時提出,「我們需要對整個聯邦儲備局機構作調查,看看它是否成功。」從過去的媒體報道看,總統特朗普一直希望炒掉聯儲主席鮑威爾,而貝森特在閉門會議上反對撤換聯儲主席。看來貝森特也頂不住特朗普的壓力與憤怒了。
撤換聯儲主席並不容易,根據聯邦儲備法,主席只能因「正當理由」被解職,這通常被理解為瀆職或失職,並非政策分歧。美國社會中、議會內和法庭上,有不少人仍希望堅持聯儲的獨立性,所以在2026年5月鮑威爾任滿之前強行解除鮑威爾的主席職位,可能性很低,除非他主動辭職。鮑威爾已經明確表態,他將留任至任期結束,並受到法律的保護。
特朗普政府在對待鮑威爾上的做法,和關稅戰如出一轍,都是通過極端的措施、苛刻的條件、公開的喊話,令對手驚恐,以期達到自己的目的。一旦對手無動於衷,則最後不了了之的機會較大,特朗普不覺得尷尬,尷尬的只能是別人。
裝修超預算,其實是普遍現象。特朗普拿出來話事,不過想製造出一個極端施壓的切入點,目的在於逼迫鮑威爾就範,願意在利率政策上相配合。從施加壓力角度看,特朗普可能成功了,但是如此行動對美國聯儲的傷害是深遠的。聯儲的獨立性,對於美債穩定和美元信用至關重要,而此連著美國的國家戰略利益。
聯儲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才從財政部獨立出來,為的就是政策中立性。聯儲獨立性的經典一役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為了制止惡性通貨膨脹,新任聯儲主席沃爾克在很短的時間將聯邦利率從10.25%拉升到20%。他承受了當時政府的巨大壓力,但很快將經濟從通縮的泥沼中拉出,並為之後二十餘年的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
如今聯儲的政治獨立性,比起當年已經弱了,不過起碼還堅守著穩定物價和就業最大化兩項政策目標。特朗普的苦苦相逼,也許可以得到短期增長的好處,但可能觸發新一輪經濟過熱,更有機會傷害長期的經濟穩定和均衡。可惜政治人物的短期訴求和老百姓的長遠利益有時並不吻合。
筆者的判斷是,特朗普政府的壓力不會成功逼迫FOMC在下周減息。在關稅戰影響清晰之後,聯儲才會重啟減息,最快九月,之後以每季度25基點的速度減息。新任聯儲主席上台後,減息步伐會加快,直至政策利率達到中性水平(甚至略低)。
經過連續兩個星期對鮑威爾的狂轟濫炸,市場並不相信鮑威爾會就範。期貨市場定價顯示,交易員僅給出2.6%的可能性聯儲會在下周降息。市場學會了不和聯儲對著幹,特朗普還沒有學會。《陶冬》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機構的官方立場和預測,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陶冬天下 - 陶冬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