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神耆商機 - 關志康 2025年7月28日



神耆商機 - 關志康 2025年7月28日


關志康 - 如何「有效」延長壽命? | 神耆商機


  早前日本即將地震的傳言搞得熱烘烘,有位年屆70的前輩立刻取消籌劃了半年的北海道之旅:「你嫌命長嗎?明知有風險都去,我哋去玩咋!第日再去啦。」然而,當女兒為他預約全身健康檢查時,他卻擺手拒絕:「我冇病冇痛的,何必浪費錢?」這種現象在長者中並不罕見。

  根據最新統計,香港每年約5萬宗死亡個案中,約85%是65歲以上長者。當中牽涉3大死因依次為惡性腫瘤(佔總死亡約29.3%)、肺炎(約14.2%) 及心臟病(約13.8%)。相比之下,意外事故僅佔約2.1%。但弔詭的是,老人家往往更擔心飛機失事、地震、颱風等低概率事件。 

  上一輩常常對突發意外分外緊張,卻往往忽視了疾病的威脅。箇中原因或與媒體效應有關,即便是一宗交通意外也可能成為頭條新聞;反之,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則不會被報道,從而造成「意外更致命」的錯覺。而且地震、空難等突發事件帶來的恐懼感強烈;慢性病的發展則較緩慢,容易令人忽略。

  「我都幾十歲了,始終都會開一瓣,主動檢查出來,只會提前擔心。」這種想法十分普遍。不過,現時醫學昌明,許多醫學研究均指出,癌症不一定是絕症,而且早期發現癌症的治療成本比晚期大減六至七成。

  另有數據顯示,早期發現的癌症治瘉率顯著較高,如:第一期乳癌五年相對存活率達約99.5%,但僅約21%個案是在第一期被發現。換言之,多數人等到出現症狀才就醫,往往卻為時已晚。

  無人「嫌命長」,如何「有效」延長壽命?生命充滿未知,但對疾病的重視,及早發現和治療,是我們能夠掌握的重要課題。當下次見長輩勸你不要去日本時,不妨試試提醒:「定期體檢,或許比躲避意外更能守護健康,延年益壽。」

健康教育基金會主席
關志康
神耆商機 - 關志康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sthead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