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聲興:比起上調數據費用 港交所更應該做... 鄧聲興

最近筆者都收到消息,港交所(00388)計劃將於2026年第二季推出專業投資者(Pro)及非專業投資者(Non pro)新收費,目前仍待證監會批准。其中,「專業投資者」現貨市場新收費將由每月200元加到400元,期貨由每月75元
加至300元;「非專業投資者」現貨市場新收費由每月200元減至100元,期貨市場每月75元減至30元。總體來看,新收費標準對「非專業投資者」有一定減免,而面向「專業投資者」的總體都有成倍以上的較大的增幅,增幅過高,筆者對此持反對意見。
根據消息資料顯示,訂閱和接受市場數據僅用於個人而非商業用途、未在任何交易所、監管機構或金融協會註冊或有資格擔任經紀人、交易商、交易員或投資顧問;不從事任何形式的經紀、交易、投資諮詢服務,亦不為他人代勞或收取報酬的方被界定為「非專業投資者」。按此定義,則金融業界多數都要面臨收費加價,料將對視市場發展利大於弊。
一方面,現時市場數據費佔港交所總體收入的比例都十分低。據港交所最新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業績數據,期內集團總體營業額按年增長36.9%至110.34億元,其中市場數據費同比增長6.2%至5.65億元。即數據費收入僅佔總收入的約5.12%,故增加此部分收入都對港交所整體業務表現影響不大。
反觀今年上半年,以股票市場為例,受益於政策面支持、DeepSeek火爆帶來的科技及中國資產重估行情、IPO市場回暖等等對港股市場的利好支持,上半年聯交所平均日成交金額上升1.2倍至2402億元,7月的平均日成交金額按年上升1.67倍至2,629億元,首七個月的平均日成交金額同比增長1.24倍至2,437億元,表現十分亮眼,可以說市場總體正在穩步回暖,有吸引國際資本回流的趨勢。
香港IPO市場更在今年上半年錄得自2021年以來最強勁的表現,總集資額較2024年同期增長七倍,已重回全球榜首,多重利好下,正是積極吸引全球資本來港的好時機。
故筆者都認為,比起增加「專業投資者」數據收費,反而應該多開放些免費數據,以更好的吸引「專業投資者」關注香港市場,促進成交量進一步增加,進一步活化香港市場,推動本港經濟發展。
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主席 鄧聲興(筆者未持有上述股份)
專家點評 - 鄧聲興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k.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