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觀點 - 施永青
堅尼系數與金融業
(2012年06月25日)
統計處剛公布2011年香港的堅尼系數,引起社會上不少討論。可惜,小市民對堅尼系數都不甚了了;連這個指數究竟是高好還是低好都弄不清楚;所以有需要在這裡先簡介一下。
堅尼系數是20世紀初意大利學者堅尼(Corrado Gini)設想出來的。其功能是用來量度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它是一個比例數值,由最低的0至最高的1。0代表大家的收入一樣,非常平均。1代表收入差異極大,社會上只有少數人收入極高,但大部分卻沒有收入。
按統計處的說法,2011年香港的堅尼系數可以有兩種計法:一是純看收入因素,那系數就是0.537;二是連同稅與福利的因素一併計算,那就只有0.475。原因是香港的基層多不用交稅;而交稅的多是高收入人士;因此除稅後兩者的差距會拉近。此外,基層多住公屋,並有機會領取較多的社會福利,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中和收入上的差距。
有人指香港的堅尼系數比美國(0.469)還要高,實在高得不合理。但香港只是一個城市,美國是一個國家,兩者不能直接相比。
美國有三億人口,人多的時候,一定是普通人多,拉起來會比較平均。而高收入的人會集中在大城市,這會令大城市裡的人收入比較懸殊。所以,大城市的堅尼系數一般都比全國性的堅尼系數高。紐約的堅尼系數就高達0.535,與香港差不多。
香港的堅尼系數高,相信與近年香港發展金融業有關。金融業被資本主義社會視為增值最高的行業。同樣一個大學生,大家成績差不多,如果一個進入投資銀行工作,另一個只在一間普通的公司工作;前者的起薪點可能已有35,000元,後者可能只有12,000元,相差接近3倍。而隨著時間的增長,差距可能拉得更闊。
常聽到有政客抨擊金融業,認為金融業是導致社會貧富懸殊的原因之一。現實確是在金融業還不太發達的時候,香港的堅尼系數的確比現時低。問題是如果香港不去發展金融業,香港的整體收入與人均收入都會比現時低。香港的整體發展就會及不上其他城市,香港的人才就會流失。剩下那些只能從事低增值行業的人,在香港塘水滾塘魚,那香港就算多幾十個李卓人,生活也改善不到那裡去。
堅尼系數不一定是越低越好。以前大陸,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上下級的收入差異不大,堅尼系數一定不高。現時北韓與古巴也還是這種情況──平均有餘,富裕不足。他們是「患寡」,而不是「患不均」。
在我們還未找到更好的制度代替資本主義社會之前,全世界的城市,如果有條件的話,都想成為金融中心。這樣,堅尼系數雖會高一些,但在金融中心做清潔、做看更,收入也會好過在二?城市做。我很懷疑,那些主張不要發展金融業的人,是否真的有為基層著想?
上一篇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