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John Mauldin - 牛眼投資法始創人 2013年1月4日

John Mauldin - 牛眼投資法始創人 2013年1月4日


JohnMauldin:增長放緩回報?絆 (2013-01-03 12:03:25)

轉載▼

迄今為止,美國已處於長期熊市周期13年之久;納斯特指數至今仍徘徊於較高峰期低40%的水平,而道指及標普500指數依然疲態畢現。至於歐洲和日本股市,表現就更乏善足陳。美國曆史上長期熊市周期平均持續約11年,最短只有4年,最長則達20年。觀乎目前形勢,到底是新一個牛市即將展開,抑或還有《聖經》故事中的「七個荒年」在後頭?

筆者在所著《牛眼投資法》(Bull’s-EyeInvesting)中曾寫道,股市回報取決於估值,而估值主要表現為市盈率。長期牛市周期為股市估值趨升時期,長期熊市周期則為估值下滑時期。雖然股市回報在1年、10年或20年期回報可以出現極大差異,但長遠而言,股市盈利與GDP和通脹往往高度掛鉤。

鑒於美國GDP每年增幅向在3%左右,預測長期回報以及牛熊市也一直簡單不過。但近期卻有重量級分析家提出相關研究數據,顯示美國GDP在今後數十年間也難望有接近3%的增幅。本欄今期就來探討一下GDP增長放緩,對股票回報到底有何影響。

筆者曾於本世紀初寫道,美國經濟於千禧頭10年內能有2%的增長已算萬幸。即使筆者曾因此而備受抨擊,事後證明筆者當時的估計亦過於樂觀,因為期間美國實質經濟增幅僅得1.7%。

禍起低迷經濟
去年夏季,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聯席投資總監格羅斯(BillGross)預測,美國今後10年內的經濟增長將只得1.5%。全球一大資產管理公司GMO創辦人格蘭瑟姆(JeremyGrantham)向被筆者視為投資界偶像,他在其題為《步向零增長》(On the Road to ZeroGrowth)的一篇文章中預測:「放眼未來,按照目前的標准衡量,美國GDP每年將只得1.4%的增長,調整後增幅僅為0.9%左右。」

筆者這次與好友兼Crestmont Research創辦人伊斯特林(EdEasterling)再度攜手,合撰本文,希望有助讀者為來年投資作好准備。

鑒於美國GDP增長長期預測紛紛低於向來的3%,本文旨在探討低增長對股市回報增長有何長線影響。即使預測長期增幅為2%或1%,甚至低至近乎零,股票回報亦只會循單一方向發展,差別只在於惡化幅度而已。

伊斯特林在其所著《或然後果》(ProbableOutcomes)一書中,更深入探討未來實質經濟增長偏離3%曆史增長軌跡的可能性。

經濟增長放緩現象,曆來鮮有經濟學者或分析家關注,但現已成為財經界一大主流議題。增長放緩對股市回報影響,更將對投資者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一個完整長期熊市周期於1966年至1981年期間發生,而最近期的長期牛市周期則出現於1982年至1999年間。現時的長期熊市周期則始於2000年,所以離結束期尚遠。【圖1】顯示自1900年以來的長期股市周期。

周期更替關鍵
長期股市周期由市場整體價值的變化所帶動;換言之,長期牛市周期即市盈率持續趨升而回報大增的時期;長期熊市周期則為市盈率趨跌而回報受損的時期。【圖1】底部藍線代表市盈率的曆史走勢。市盈率趨升帶動長期牛市(綠色部分),而市盈率下滑則帶動長期熊市(紅色部分)。

分析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重點,在於市盈率周期並非純屬偶然的隨機現象;市盈率由通脹率趨勢和水平所帶動。通脹偏高帶動息率趨升,投資者於是要求較高回報以抵銷通脹的負面作用。因此,通脹偏高就會導致市盈率下滑,以致股市投資者可因價格下跌和股息增加而獲得較高回報。


通縮也會帶動市盈率下滑,而這一現象在名義收益和股息料將下跌時就會發生。同樣,名義現金流在通縮時期下跌也會引起現值跌勢。

另一影響股市價值的變量是盈利增幅。投資者都知道高增長企業的市盈率高於低增長的老牌企業。同一原理也適用於整體市場,尤其正當經濟增長前景不明,情況就更為顯著。

上一世紀,由於實質經濟增長每年平均略高於3%,盈利與經濟關系密切,所以全球各大股市指數的每股盈利(EPS),亦有近3%的實質增長。

除卻上世紀90年代末的大泡沫時期以外,市盈率一般在25倍左右水平見頂,而低位則在10倍以下。由於經濟增長與盈利增長長期高度?合(大約3%),市盈率波動區間以及近乎15.5倍的中心點平均數的分布亦經常出現。

實際上,市盈率區間及中心點取決於經濟增長率,而區間內位置及走勢則取決於通脹率。增長率若有任何變化,也足以導致區間出現轉移【圖2】。

增長放緩觸動盈警
經濟及盈利增長放緩,也會牽制盈利的增長前景。舉例來說,以10年為期,若每年增幅為3%,投資1美元,連本帶利就有1.34美元。但若增幅為2%,連本帶利就只得1.22美元;換作增長以同樣幅度放緩的股市,這個差距約為每股盈利減少9.3%。不少分析員會認為10年期內出現如此變化僅屬預測上的輕微誤差;10年間出現9%的差額,不論升跌,對整體回報而言也微不足道。不過,增長放緩又何止反映在最終的盈利水平?更有甚者,經濟增長放緩更會令整體投資形勢出現根本變化。

一旦增長放緩削弱盈利對整體回報的貢獻,投資者就須另覓回報來源以彌補差額。若無可觀回報,股市投資者又怎會甘冒投資風險?假如債息率維持不變,投資者自然不願接受較差的股市回報,於是暫時收手,直至股市下跌,因而再產生足夠回報為止。這也正是市場的功能所在:尋求足以為投資者帶來合理回報的價格。

當市盈率下跌,股息率就會上升,反之亦然。若要股市調整至足以提供股市級回報,投資者就須尋求較低股價,以便股息率升勢足以抵銷盈利增長的損失。至於實際所需市盈率跌幅,則視乎市盈率起初水平而定。

若市盈率起初水平偏高,就必須有較大市盈率跌幅才足以提供所需股息率增幅。舉例來說,若每股盈利增長下跌1%,達致1%股息率增長所需的市盈率跌幅就要有7個點子(由22倍跌至15倍)、4個點子(由15.5倍跌至11.5倍)、兩個點子(由10倍跌至8倍)。

上述市盈率變動僅與盈利增長的變化相關。市盈率亦會進一步受到通脹率變化所影響。【圖3】顯示有關變動與增長周期的動態關系。市盈率變動與增長率變化有關,而市盈率周期則由通脹率趨勢及水平所帶動。

至於格羅斯、布賴特曼(Chris Brightman)、格蘭瑟姆三位所作未來美國GDP增幅分別為1.5%、1%、0.4%的預測又如何?經濟增長放緩至兩個百分點,未來平均市盈率就會由15.5跌至11.5倍。更有甚者,低至1%的經濟增長,更會將長期平均市盈率重調至近9倍的水平。

觀乎目前形勢,市場對增長前景的期望,已與上述專家的預測嚴重脫節。經過商業周期的規範化後,市盈率已近20倍,與現時偏低的通脹率和曆史平均增幅?合。一旦其中任何一項因素出現變化,投資者就須對以下任何一種後果提高警覺:另一市盈率周期的負面影響、市盈率下移的新時期,或二者同時出現而變本加厲的後果。

經濟陰霾以外
投資者目前面對的是長期熊市的現實,而熊市還將維持多久仍是未知之數。撇開通脹率不談,經濟增長還將繼續影響熊市今後的發展。繼本世紀首10年低於平均水平的經濟增長,若要恢複3%的曆史增長趨勢,則2020年前就必須取得高於平均的增長以彌補其中差額;這將有望帶動期間的盈利增長。

不過,首10年的經濟增長或早已下移,而至在可見將來亦勢將持續的低水平,由此觸發連串市盈率下跌的趨勢,實難望沖破目前長期熊市的困局。經濟增長率固然足以帶動市盈率的起跌,但只有通脹或通縮才能扭轉長期熊市。

無論目前的長期熊市再延續5年、10年抑或更長時間,最終都會迎來下一個長期牛市,因而帶來投資回報持續高於平均水平的時期。守得雲開,始終也有收獲。按照長期股市周期的觀點,自能突破眼前的熊市局限,以待下一個牛市來臨。注意其中重點在於「突破」而非「度過」。

所謂「突破」,亦即承認長期熊市所涉及的種種風險和機遇;而「度過」則未免有「鴕鳥政策」之嫌,以致因罔顧現實而盲目樂觀。「突破」對投資者有鞭策的作用,「度過」卻只會令人消極。

但凡有遠見的投資者,都會視長期熊市為休整期,以便儲足彈藥再戰江湖。但光有儲備仍不足夠,投資者還須采取「絕對回報」(absolutereturn)策略藉以審慎理財才對。所謂「絕對回報」,即以風險管理與投資篩選雙管齊下的投資策略。

投資組合中的投資類別應盡可能加以分散,而且經精挑細選,又勤加管理;其中尤其應包含有助控制風險和增強回報的種類。投資者不應完全退出股市或債市,反而應從中尋求要求投資技巧的投資種類,以提高回報。長期熊市期間不應放棄投資,而應調整投資策略以及對投資回報的期望。

至於退休基金或依靠現有資產的退休者,及早醒覺才是投資策略的關鍵。「絕對回報」投資原理固然對保本和產生回報至關重要,但這類投資者其實更需要管理其投資假設和期望。及早察覺長期熊市的狀況,有助於這類投資者較易忍痛作出抉擇,而且亦能將損失減至最低。未能在危機爆發前及時采取行動,就難免後果堪虞!

只知期望下個牛市降臨,也斷不是彌補投資缺失的明智之舉。調整期望絕不能猶豫不決,否則回報差額只會愈大,補救時限也只會愈短。

同樣道理,這種投資策略適用於私營或公營退休基金經理。退休基金未來支付受保人的款項實有賴基金的投資增長。本世紀初,一般退休基金的投資組合預期回報往往高達8%甚或以上,令投資者產生極為不切實際的期望;但各類退休基金卻仍堅持回報可達7%至8%。基金經理本來應深明過往表現並不能預示未來業績,但卻偏偏預期基金回報足以符合其空想期望。

退休基金投資實際回報遜於預期,以致企業提高對基金供款的要求;更有甚者,公營退休基金在保障縮減的同時,卻要求納稅人作出更大財務承擔。以伊利諾伊州為例,若不大事重整其退休計劃或預算,甚或雙管齊下,就勢難承擔現有的保障承諾。該州的退休金受保人當然希望可以加稅方式來彌補保額的不足,但納稅人甘願承擔的稅率也總有個限度。

可惜經濟增長放緩並非伊利諾伊州所獨有,其餘各州、縣、市都已廣受牽連,令美國廣大民眾都深受困擾。

來年經濟展望
至於上文中有關GDP增長前景的種種悲觀預測,美國今後數年確實極有可能面臨加稅,而其中的「財崖」因素尚在其次。無論美國短期內有何對策,財赤問題亦斷無可能徹底解決。由於美國還須在減赤方面多下功夫,今後仍有必要在削減開支的同時實施加稅。

無論如何,加稅定將導致儲蓄減少,影響所及,更會減少現有及未來商業投資。資本形成減少,最終只會降低未來經濟增長。雖然單靠消費就能維持GDP增長之說被當今經濟界的「思想領袖」奉為圭臬,但GDP增長其實無非是人口和生產力增長的表現而已。若要提高生產力,就有必要增加投資所需的資本。

對於國家發展有賴經濟增長的道理,華府政客從來只是陽奉陰違,實際上卻千方百計妨礙經濟增長。事實擺在目前,這也將有礙於股市重拾長期牛市的升軌,以致美國政府唯有進一步加稅,甚或同時在州及地方層面削減開支,反過來只會有損GDP增長。

筆者與伊斯特林一樣,對政府種種對策與GDP增長放緩將有損一般投資者的前景深感憂慮;奈何事實上也太少人明白政府決策對其退休保障有何關系。

筆者最近以「管理期貨」(managed futures)為題寫就一篇文章,在Altegris 的網站(http://www.altegris.com)發表,網站還包括有關另類投資的專題文章,而另類投資正是當前漸趨普及的投資方法。筆者認為「另類投資」大致上可界定為有別於傳統「囤倉策略」(buyand hold strategy)的一種較為進取的投資方式,來年自當在本欄另文探討。順祝各位讀者新年快樂,回報豐厚!





John Mauldin - 牛眼投資法始創人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