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貸評山下 - 黃元山 2013年2月19日

貸評山下 - 黃元山 2013年2月19日

貸評山下:企業併購潮有望重臨 - 黃元山
踏入2月份,全球企業併購消息多多,其中比較受人注視的包括Heinz(股神畢菲特聯同巴西富商的投資公司,用280億美元收購)、Dell(由創辦人Michael Dell和私募基金出資本,聯同微軟和其他銀行參與貸款,把企業「槓桿地」私有化)、美國兩大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和US Airways(價值110億美元的合併項目)、美國的傳媒巨人NBC Universal(Comcast用181億美元,從GE手上,買下剩餘的49%股權),和英國有線營運商Virgin Media(美國媒體大亨John Malone的Liberty Global,出價233億美元作收購)等。

資金充裕出手良機
正如企業顧問貝恩(Bain Consulting)發表報告指,過去數年企業併購市場續處於穀底,報告亦呼籲企業的管理層不要忽視併購帶來的非自然增長機會。目前企業財務表現強勁、市場資金充裕、低息環境持續,筆者認同這的確是企業進行併購的良機,只要環球經濟前景的陰霾逐步消退,加上客觀條件配合,今年併購熱潮有望重臨。

據貝恩報告數據顯示,07年全球併購活動共四萬宗,涉及金額4.6萬億美元,較2000年科網股時期多出40%。為何今天市場上併購活動不復當年勇?不少企業寧願手持現金,亦不願尋求併購機會?是因為全球股市表現全靠QE(量寬)的虛火帶動上升,既然股市升並非基於實體經濟向好,企業「買?」時自然須審慎,避免出現資金周轉不靈問題。

回顧07年併購潮高?期,當時大部份銀行資本充足,私募基金只要出三成錢,便可向銀行借七成錢去進行併購。在槓桿比例高及低息的誘因下,併購活動顯得非常活躍。相反,自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至今幾乎所有國際性銀行仍處於「養傷期」,銀行無錢可借(或不敢借),企業無心戀戰(或不敢再戰),這都促使過去幾年併購熱潮告一段落。

不能否認,企業進行併購有不少好處。當企業有意進行併購的消息一出市場,股價如獲注入催化劑般上升,同時市盈率(PE)不斷提高,令股票價值有增無減。但如果你是該企業的股東,當併購消息接二連三公佈,股價及PE繼續攀升,股東買入這隻股票的成本便會越來越貴,對此是否良性循環?投資者宜理性分析。

高風險不等於高回報
事實上,「連環」收購可以製造不少會計和賬目上的「創意」空間,例如,以本身企業股票高的PE去買一些PE較低的企業股票,就能創造盈利不斷增長的表象,再去提高本身股票的PE。

另外有指,併購規模大小,會令股東平均年回報出現高低之差。大家請記住:高風險是「追求」高回報,而非「等於」高回報;若企業「高風險」併購成功,回報當然「更高」,相反併購有所差池,股東的承受風險就會增加。因此筆者認為,企業併購活動可做,但存在風險,稍一不留神,隨時「一將功成萬骨枯」;其中,香港人熟識的電訊企業被槓桿收購後,股價大跌多於九成,便是一例。

黃元山
大學教授、國際投行前董事總經理
本欄逢周二刊出
上一則: 藍澄灣645萬獲承接
下一則: 曾淵滄專欄:蛇年看好港股日股 - 曾淵滄
貸評山下 - 黃元山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