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複雜化的派位遊戲
校網向來是置業選擇的考慮之一,搬屋遷就校網、借地址、租地址,甚至假地址都有人做,以便能派到心儀的學校。不要以為一定是家長要名校所以千方百計撲學位,報導有自稱原居民婦女,認為跨境學童可以獲得北區學額,自己兒子要跨區到大埔區上學,是對原居民不公平。又有報導跨境學童由於沒有香港住址,所以可在八個校網區揀學校,而認為是對港人不公平。
既然扯到去公平那兒,就涉及到不同的人在相同條件下是否獲得不同的待遇。無論是原居民、移民第二代、單非或雙非都好,在申請表上是沒有這一欄可供填寫,所以制度上沒有以出生地或任何身份作出不同的待遇,沒有偏幫或歧視。
有香港地址的只可以選一個校網,沒有香港地址的可以選八個校網(70屯門西;71屯門東;74元朗東;72天水圍;80上水;81粉嶺;83沙頭角;84大埔),表面上選擇是多了,但無論怎樣選,都因為要跨境而要遠離居所。本港學童雖然只可選一個校網,但起碼有機會在同區就讀,亦可以在事前選擇居所從而間接選校網,那麼誰的待遇更好?
只不過因為80和81最接近關口,跨境學童集中報這兩區,令到出現跨區借位的現象,因為可供派位的學位不足以滿足需求,尤其是現時的派位加入世襲制,一些學額被扣起,結果就要在鄰區借學位。比如41九龍城的學位不足的話,就要向43黃大仙借位,結果就會出現跨區派位。
若果純粹希望同區上學的話,理論上可以搬到學位過剩的校網,例如43學額多到可以分給41,同區就讀的機會就較大。問題是家長望子成龍,當然是爭入名校網,那就要與人爭,並且有爭輸的心理準備。
但如果只是希望子女在同區就讀,政府推出的返回機制應該可以幫忙,不過他們又會說:要先放棄大埔區的學位,然後再回北區抽生死籌,又無得返轉頭,好似好無保障喎!其實說穿了,就是又要同區又要名校。
莫講學位,連戶籍都有人想返轉頭,正如近期被熱炒:由於沒有機制放棄香港人身份,雙非無法取得國內戶籍,被迫在港就讀,天天要辛苦過境雲雲。任何遊戲都有正反兩面,當日死命要衝關來港生產,今日死活想取回戶籍,說穿了就是輸打贏要。所以要玩校網遊戲,除了要研究網上的填表秘笈外,最好一開始選定在那裡生子,在那裏居住,最好自己讀名校,咪可以玩世襲囉!
趣遊樓市 - 脫苦海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