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互通背後真義
最近李克強總理在博鰲論壇中宣佈,上海和香港的股票市場會實行互聯互通,投資者將可以在自己的交易所,投資在對方交易所的證券,即變相讓國內的投資者,可以通過這個互聯互動機制,投資在香港的股票,對香港股票市場來說自然是一個好消息。
不少人對這個互聯互動機制只從投資或是生意的角度看,焦點放在那家公司的股價會因互聯互動而受惠,又或是互聯互動可以為香港創造多少經濟好處。其實互聯互動是代表內地金融改革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影響所及不單是當下的好處,而是整個中國未來金融改革,特別是資本帳項的開放。
中國在三十多年的經濟改革中,於產值上創造了成就,可是在金融改革上卻是非常緩慢,一些在外地已是理所當然的金融政策,在中國卻仍是不願開放,其中一個理由便是金融風險。在亞洲各地的經濟增長經驗之中,往往是經歷了這樣的一個模式,即由經濟開放帶來增長,再在金融開放中帶來金融風暴,外資會趁著金融開放期間上下其手,令受害國家元氣大傷。這些經驗對中國來說從來都是一個教材,國內不少專家學者一方面贊成開放金融改革,另一方面卻對開放金融體制存有疑慮,在金融改革上是以小心為上,是以很多改革都是反覆推敲才慢慢推出,說得好聽點是按步就班,但實際上進程是異常緩慢。金融體制上的制約,反過來會影響經濟發展,因為金融體系無法滿足經濟發展所需的融資和投資需要。
互聯互動的出現,標致著內地金融體系的另一個重要變革,在處理上明顯很有上文所說的按步就班的影子。可是這個互聯互動機制代表的是民間資金的流動,現在還是在有管制下的資金往來,到將來這些規限會越來越少,再下去的變化便是大規模資本帳開放的改革,這些都是重要的大課題。
香港與上海的互聯互動,也說明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性,而上海的金融地位也會因此而鞏固,雙城記的故事已掀起了新的一章。
蘇教授論經濟 - 蘇偉文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