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觀點 - 施永青
尼日利亞動亂 被西方冷待
2015年01月28日
當世人把目光集中在法國的傳媒受到恐怖襲擊時,沒有太多的人留意,在差不多同一時間,西非尼日利亞發生了規模更大,死人更多的人間慘案。反政府的極端伊斯蘭組織博科聖地,攻入政府的據點進行大報復,在巴加與多隆巴加兩鎮進行大屠殺,死亡人數高達二千五百人。
法國的恐襲,只不過死了十多人,全球已視作頭等大事,各國領袖都得及時表態,奧巴馬沒有出席巴黎的遊行,也被人批評。然而,尼日利亞的屠殺卻被世人等閒視之,西方雖然經常說「人權無疆界」,但這只是他們幹預別國內政時的藉口;實質上,在他們的心底裏,「同人唔同命」,並非命命等值。剛開化的非洲黑人,其性命的價值怎可以與文化底蘊深厚的法國人相比?
現實是尼日利亞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1.7億),早在十五世紀,歐洲人(主要是葡萄牙、荷蘭、法國與英國),就經常派船去尼日利亞擄人當奴隸。非洲人命賤的心態,可能與這種歷史背景有關。有時,我實在弄不明白,為甚麼我們對動物的生命可以這樣珍惜,流浪狗被火車輾死也要大興問罪之師;但對同是人類的非洲人,卻可以任其生靈塗炭,視而不見。
其實,西方人對之前同樣是發生在尼日利亞的另一個事件較今次關注得多。博科聖地組織之前曾擄走一批才十餘歲的女學生,要將她們強送給他們的支持者為妻。當時,世界上很多婦女組織都有為此事發聲,保護婦女權益始終都是當今世界關注的熱點,加上被擄的是一間基督教學校的學生,而博科聖地卻是伊斯蘭教組織;這種組合較容易挑動西方人的情緒。
尼日利亞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1960年才獨立。由於受英國人統治,基督教在當地有較好的發展,基督徒佔人口四成,比佔五成的伊斯蘭教徒僅少一成。一般而言,基督徒受的教育更高,是社會的精英一族,對社會資源亦有較大的控制能力,結果令宗教矛盾與階級矛盾、種族矛盾、地區矛盾混在一起,變成十分複雜。西方政府已視之為無可救藥,不想重蹈阿富汗的覆轍。
金融海嘯後,西方經濟至今未算走出谷底,所以不想被捲進非洲問題的漩渦。西方傳媒在這個問題上亦顯得尷尬,如果對尼日利亞的問題如實報道,按照他們一貫的價值觀,他們應該要求自己的政府,用對待塞爾維亞的方式去處理問題,現明知自己的國家已沒有這種財政負擔能力,故只好自我審查,冷待尼日利亞的動亂,以免逼自己的政府去招惹麻煩。
其實,尼日利亞已屬非洲發展得較好的國家,有豐富的石油出口,有股票市場,無線電話開始流行,人民亦有較高的教養;如果連尼日利亞也被西方冷待,其他更落後的非洲國家便休想獲得西方援手。人類文明依然有疆界。
回首頁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