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心直說:中國信貸寶庫
■人民銀行旗下一個信用管理部門,已開紿運作,搜羅種種信貸評級或評分等資料。 資料圖片
中國式的次貸危機,已比美國式的來得更複雜,由投機性炒房,到投機性炒股,監管當局錯在太早吶喊助威,太遲壓抑兩融及叫停場外配資,惟場內槓桿資金加上存在於虛擬與實體領域的場外配資
,究竟資金的終極源頭是誰,其實離不開銀行系統。
建黑名單機制助監管
人民銀行及銀監會未有及早規管貸款的真正目標對象進行,早兩年還在高調針對理財產品主導的影子銀行,卻未順勢延伸至傘形信託;線上P2P貸款平台被視為金融創新,規管卻形同真空。
適逢內地所有資金慣性一窩蜂集中聚焦,本輪就在股市,助長了這隻非自然生的基因牛極速膨脹起來、變了瘋牛,如此看來,投資者不應把月初A股股災的責任單一地盡推到證監會身上,因人行與銀監均難辭其咎。
中國大部份人民與企業都沒有信貸評級或評分,及對貸款人或企業的信用風險評估。
人行旗下的一個信用管理部門,擁有內地逾13億人口當中3億人的數據,卻僅僅選擇性跟部份銀行分享部份數據。沒有關鍵信貸狀況數據在手,試問金融機構又怎能為風險定價?公平準確地設計信貸業務指引?今年6月內地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推出的一個名為信用中國(http://www.creditchina.gov.cn)的網站,把政府部門所掌握的、可公開企業滙集起來,作為供予各類經濟主體查詢的一站式窗口,效能猶如現時香港的正面信貸資料庫。
上述網站源於2014年國務院頒發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為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
中國政府亦已經在努力建立一個社會信用體系,透過從納稅到交通違例等資訊,以評估公民的信用,同時擬建立一個綜合性懲罰與黑名單機制,讓失信者處處碰壁。
在一個家庭收入儲蓄率近40%的國家,要穩經濟、谷內需,方便居民借貸,是一個較容易實現的方式,惟首要是有效打造一個具良好誠信的社會環境,提升社會公信力,建立公平競爭的經營環境,促進創新創業,才得以相輔相成。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心直說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