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額回報 別人中伏我賺錢
2015年08月05日
超額回報向來是投資者念茲在茲的議題,最近同事聽了一場以此為題的講座,講者是維珍尼亞大學的韋伯教授,頗堪玩味。教授出身交易員,沒有長篇大論的學術公式,總之一句:人皆追求財富,但厭惡風險,所謂超額回報,一是提升、加速回報,一是減低風
險,一是出少些力,僅此而已。
要有超額回報,必先找到出錯價的對家。超額回報的來源,未必是計數、發掘股票,更多是發現提供超額回報的市場機制、環境。超額回報的分布,必然不平均,多數聚集於一段短時間內,在同一類證券上出現。市況愈混亂,出現機會愈大,因為愈多錯價。
魚缸無情 一沉百踩
不論機構投資者或散戶,都可能遇到一種機會(或危險),就是有市場參與者被逼行事。市場最是無情,一旦發現有交易員落水,雪中送炭少之又少,多數對手的取態,都是找機會多加一腳。由於一方被逼平倉,不問價止蝕,意味將有不理任何基本因素的「錯價」平倉盤出現;而當這個逃走意圖路人皆知,原本的同路人當然縮手,加入對家圖利的人數則激增,引起急勁走勢。
例如二○○八年保時捷善用市場機制,暗地以期權控制大半福士車廠的股份,一經公佈,淡友被四面合圍,恐慌性搶購來平倉。數日之內,急升多倍。當時持有任何形式好倉的對家,便賺取了超額回報,在金融海嘯剛開始的大環境下,竟然收到市場的「特惠補償金」。逼倉當然不限於股市,期貨市場更甚,對沖基金Amaranth就在二○○七年炒跨期天然氣期貨中伏,估計損失六十億美元,其中超過三成的損失,是在三日之內發生。那些損失,自然又變成了對手的超額回報。
之後話題轉到股神巴菲特的回報,不論如何定義,他的長線回報都大幅超越指數,如此大量的超額回報,到底從何而來?股神選股重視公司質素,也有耐心等候股價跌至具安全邊際,才施施然出手,都是眾所周知的原因,卻顯然不是故事的全部。因為這些選股條件,已廣為鑽研,卻未有後來者可達同等結果。技能以外,股神還善用自己公司的業務,和在市場上的地位,取得優勢。其一是再保險業務,帶來的保險金,相當於用比國債更低的息率,借錢來坐股票。
話雖如此,槓桿始終是雙面刃,多少英雄好漢,都因此敗走股場。教授引述一份研究,指最了不起的一點,是股神多年來的營運中,個別虧損是有,卻從沒被迫「跳樓大拍賣」(fire sale)。反而有能力參與別人的「跳拍」,例如LTCM一九九八年中棍,他也心思思想買盤,只是謹慎不肯出高價,最終作罷。
巴菲特「不敗神通」
總之每當有人中伏,就成為另一人的快餐。追求超額回報的第一步,就是先求自保,別成為他人超額回報。之後便如市場怪傑伍德里夫建議,多留意無人問津處,才最容易出現驚喜。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
大英Blog物館 - 黃國英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