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寬眾籌 活化融資 2015-11-03
要將想法化成實際,資金支援不可或缺。不過一眾新創公司,往往因為尚未有產品實物推出市場,融資一環特別困難;即使意念多好,最終甚或因為資金不足,而要「胎死腹中」。
針對這類型公司,眾籌平台(Crowdfunding)應運而生。新創公司毋須再只靠銀行
、「天使投資者」等,任何人、不論其身分收入,只要看好公司意念,即可出錢支持。
基本上,眾籌就是融資,分別在於有沒有回報。例如美國眾籌平台Kickstarter,走的是獎勵眾籌模式(reward-based)。簡單來說,就是集體捐款。出了錢,如果項目成功,甚至賺了錢,最多只能得到手寫感謝卡、自創歌曲、或者成為發起人Facebook朋友等「小小心意」,金錢回報、或幾百件產品作轉售等,一律禁止。講心不講金,問題不大。
至於股權眾籌(equity-based),猶如上市集資,出錢等如入股,投資者成為股東,說的是回報。初創公司風險高,因此如一般投資工具受到監管。美國當局花了好幾年時間,最近才通過股權眾籌相關法案。其中一大亮點是降低股權聚籌之投資門檻。
以往美國只限淨資產值(不計主要居所)超過100萬美元、或年收入最少20萬美元的認可投資者,才可參與股權眾籌。新例下,淨資產或年收入少於10萬美元的,均可投資2000美元、或收入或淨資產之5%於股權眾籌;至於收入較高的,最多可於一年內投資10萬美元。而所有交易都需要透過當局認可之經紀、中介網上系統等進行。
至於初創公司,放寬後股權眾籌規模可達100萬美元。基本上毋須通過如上市公司般之嚴格限制,但仍需要提供財務、核數資料。首次進行股權眾籌的,則可豁免賬目審核,以減輕成本。
近年來初創公司不斷冒起,對資金需求愈來愈大,眾籌成為主流之外另一選擇,政府機構逐步放寬監管無疑是大勢所趨。眾籌講求的,是單憑一個信字,非常主觀之價值投資。要限制初創公司、要求他們提交一堆資料,雖可保障投資者,但卻失去了眾籌的吸引力。從投資者方面著手,設門檻、投資上限,也許是目前最直接,限制損失之方法,同時兼顧企業需要。
王冠一財經頻道
國際視野 - 王冠一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