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授論經濟】保齡球效應(蘇偉文)
保齡球這個遊戲是要將球道上的球瓶打倒,每個遊戲有十個局,每個局有一個計分格,參與遊戲的人就是要用保齡球打倒球瓶,到遊戲告終時看看誰的分數較高。在一個局裡,參與遊戲的人可少有兩次的丟球機會,當第一次丟球時參與遊戲的人將球瓶全部打下,這謂之「全中」
,若是第一次投球沒有全中,可以有第二次投球機會,若在第二次投球裡將球瓶全部打倒,這謂之「補中」;在「全中」或是「補中」之後,還會有額外的打球機會來得分。
在行為科學上有一個「保齡球效應」,故事是有兩隊進行保齡球比賽,剛開始時兩隊實力相當,在第一局大家都打倒了七個球瓶,成績算是不過不失,兩隊的教練對這個成績自然不會感到很滿意;然而,兩隊教練的取態卻成了兩隊成績的分水嶺。
話說甲隊的教練對球員表示欣賞,能打倒七個球瓶算是不錯的了,對球員說了好些鼓勵的話,反之乙隊的教練卻大發雷霆,大罵乙隊的球員不濟事。結果在第二局開始,甲隊球員越戰越勇,比賽信心越來越強,成績也越來越好,反之乙隊的球員卻患得患失,表演失去了信心,成績也越來越差。本來實力旗鼓相當的兩隊,在十局比賽下來乙隊是全軍盡墨,兩隊表現的雲泥之差,分別在於教練的取態,這個就是有名的「保齡球效應」。
保齡球效應說明了激勵的作用,特別是團隊的運作,激勵的力量是巨大的。當團隊裡的每個成員受到鼓舞而每人多走一步,每個隊員的正能量加起來便是巨大的力量,可以將整個局面扭轉。
對管理人員來說,激勵員工更是一個具挑戰的課題,每個員工的個性都不一樣,要讓他們發揮團隊精神,要讓他們保持鬥志,激勵比責難有效得多。榮譽感帶來的自我激勵,往往可以讓團隊在艱苦的環境中成就更多,以蔗渣價錢取得「燒鵝味道」的真實例子並不少見。
蘇教授論經濟 - 蘇偉文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hk.finance.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