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評山下:營商及社會價值
■Puma是第一家發佈「環境損益表」的企業。 資料圖片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若企業為求賺取利潤,在經營事業過程中,對社會及環境造成汙染及傷害。
例如使用劣質原材料、濫排放廢氣廢水、過度開墾、剝削勞工等,最終企業只會失去最珍貴的資產——社會的支持。
事實上
,隨著市場性質轉變,社會價值(social value)受到不少企業日益重視,因為如果做得不好,隨時影響企業收益及風險狀況,甚至被顧客、股東拋棄。筆者認為,企業希望有朝一日「發財立品」,倒不如直接在經營模式方面,加入社會價值概念,創造盈利同時回饋社會,直接讓企業締造更大社會經濟價值,反而有利創造更多營商的機會。
有否創造社會價值,不能單單只靠一個「講」字,必須要有公認的量度方法和準則。
專業地量化社會價值
對此,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KPMG)便從社會價值的層次,進一步研發出一套「真正價值」(true value)方法學,並由三個步驟組成:
(一)評估企業的外部真正成本及效益;
(二)把外部性評估進行量化分析,了解未來企業可能受影響的部份及風險;
(三)就結果發展一套全面性商業模式,可以同時創造企業和社會價值的投資決定。
另外,普華永道(PwC)也設計了一個「整體影響測量和管理」(TIMM——Total Impact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框架,把社會影響、環境影響、經濟影響及稅收影響等納入計算,然後進行全面性評估,以幫助企業改善一些業務上的決策。
這個框架的特色是透過「產出評估」,直接計算出KPI(關鍵績效指標),讓企業能夠更加方便地預先對工作成果進行評價。
Puma率先自揭生產汙染
對此,筆者相信真正的社會價值,除了能夠改善企業的財務表現,例如減少成本,亦可透過戰略性規劃,以預估未來盈利風險,最終展示企業領導力,亦能為股東及相關利益者提升更高質素的價值。
實例方面,筆者記得國際運動品牌Puma於2011年便是第一家發佈「環境損益表」(Environmental Profit and Loss Account,EP&L)的企業,它更「自爆」在生產過程中汙染環境(例如碳排放和水資源),把資料全部列入賬目外。
不過,Puma此舉其實是「回頭是岸」,它之後推出的產品都會考慮環境成本,把整個供應鏈對於自然資源所造成的損害轉化成金額,以協助企業本身更加了解經營對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後思考開源方法,或生產時直接選用更多環保原材料。
有趣的是,Puma「自爆」後,股價不跌反升。
當然可能有其他的市場因素,不過,也可能是投資者對Puma肯認真對待企業經營對環境的影響,因為,不量度不公佈不等於不存在,認真面對才能提出改善措施,長遠有助企業避免環境政策收緊而帶來的額外成本,除笨有精。
筆者的觀察是,很多高舉社會責任和社會價值的歐美大型企業,是因為它們都是從一個較長遠的出發點,知道企業如果能同時擔起改善社會的更大責任,長遠的營商環境只會是有利無害。期望這種營商的思潮,能進一步在香港發芽成長。
黃元山
大學教授、國際投行前董事總經理
本欄隔周四刊出
黃元山
wongcomment@yahoo.com.hk
貸評山下 - 黃元山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