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6年8月16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6年8月16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深汕加強合作 香港極待升級
2016年08月16日


深圳創新發展,產生多間有實力企業。(資料圖片)





深港通續成投機炒作題材之際,與其再繼續糾纏於潛在的入市資金量、股市上升力度及炒作題材等等,作為投資者,也許可趁是次所謂中港股市第二次開通的機會,而進一步了解一下深圳企業吧。

滬港通標誌是開通,但凸顯的是中港兩地股票重疊問題,上海證券交易所68%是由金融股為主,充斥保險、內銀和證券行業,對本港投資者而言,某程度是新機制下的零選擇。反之,深港通之所以令市場有所期盼,理由在於央企股份較少,反之民企所佔比重近八成。而眾所周知,在新經濟主流下,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股份中,24%的公司是以信息科技為主,遠比上交所僅1%為多。

撇除炒作股,深圳的確出了很多有實力的企業:中國平安(2318)、比亞迪(1211)及萬科(2202)之餘,股王騰訊控股(700)、沒有上市的華為、以至近期染藍的瑞聲科技(2018),都是深圳幫。以瑞聲為例,由簡單零件接單,到創新研發,上市後有香港主力搞好投資者關係,某程度體現香港價值,只不過層次及範疇寄望,當然可以進一步升級。

深港通開通在即,其實仍有大批深圳為基地的公司未上市。包括大疆、華大基因及從事機械人人工智能的Ubtech等,稍為翻查這批公司網頁及資料都叫人眼界大開。深圳為何出了這麼多高新企業?與其拆解市政府政策扶持、人才及創意等,其實很簡單,建基於兩個字:生存。首先,地方政府由特區開發、到大量生產線設廠、繼而由其他特區相繼開發,生產線工序續北移,促使在政府層面決定的發展策略定位就要轉移。其次,當香港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上海對金融業既虎視眈眈,而又在既有政策傾斜優勢下,與其重複競爭,反而令深圳逼出一條新路,具備規模的新經濟企業最初大部分是簡單工序及接單為主,但產業化進程中,認識到創新及研發是發展進化階段。相反,香港企業大部分流於現有盈利模式,而具備創新的中小企以至校園研究,卻未能將創新推廣至產業化。

高盛最近就深圳發展模式發表一系列報告,高規格之極。深圳正就深汕合作發展工作密鑼緊鼓,將深圳經濟實力續輻射發展。單從報章看,汕尾接手從深圳轉移的製造業舊經濟行業,成為主要工業園區,深圳市就打造成服務中心,情況如香港的前店後廠。過千億美元的基建計劃,香港角色除幫手搵錢外,到底是趁勢升級鞏固優勢,抑或純粹甘於等待從天而降的機會?政府有時是靠不住的,最重要還是經濟及市場持份者的危機意識。

回首頁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