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奀時代:港人都可以做比利
■港人是時候放低上車包袱,學習球王比利和巴西足球的精神。 資料圖片
無保險,球會唔會理,不幸受傷被迫提早收山,下半世就要住貧民窟清潔維生,自己老豆便是人辦。假如你是15歲的比利,到底會選擇冒險離鄉別井,到大球會試腳,將一生前途押注賭一鋪,還是穩穩陣陣讀好
書,搵份收入較好的牛工?
睇電影《球王比利》有極大的共鳴,因為當時巴西足球面對的困境,和今日香港的情況十分近似。巴西在1950年作為主辦國決賽大熱倒灶,加上54年八強出局,開始質疑自己的傳統風格「Ginga」,而決定仿效歐洲的陣地式戰術。比利雖然極具天賦,卻無法融入陣式,以至表現欠佳,幸好最後能夠堅持自己的身份認同,並且成功感染隊友,重新以Ginga迎戰,奪下世界盃,成就傳奇。
近年中港融合,香港的營商生態以至整個社會環境都起了極大變化。30年前香港雖然細,卻創意十足、活力澎湃,轉數快而且好玩,以電影業為例,更統治亞洲、影響世界。可是,近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初期是有批香港人把握機會搵了一筆快錢,但一來國內錢太容易搵,於是粗製濫造,做壞招牌,一心標完尾會便算;二來樓價水漲船高,新一代未出閘便已經被沉重的壓力打殘,失去上一代那種好玩的心態。
巴西人要被迫踢歐洲戰術,正如一個香港小朋友被告知要成功,就一定要讀好書考好公開試,然後做律師做醫生,才是人生勝利組;又或者好像一個香港商人,被告知要北望神州,好好把握一帶一路的商機。自我局限,成功率又低,自自然然搞到成個香港都不快樂,正如比利的白人前鋒隊友馬蘇拿一樣,一個意大利裔巴西人,不懂Ginga,又不被歐洲人接受,處於一個兩面不是人的狀態。
戲中有句對白印象深刻,巴西教練說決賽勝負未知,卻肯定巴西隊可以踢出一場精彩的比賽。香港人其實是時候放低上車的包袱,重拾類似Ginga那種「最緊要好玩」的風格,而唔應該甘於跪地餵豬乸,輸也要輸得精彩、輸得過癮。
曹星如剛剛拿下20連勝,李慧詩能夠達到世界級,但他們肯定不會是因為要買樓而打拳踩單車,當然他們都是百萬中無一,至少說明「it"s ok to be different」,我哋唔得,可能係因為我哋唔夠努力、唔夠堅持。
其實最值得學習的,是比利父母的精神,明明自己追求夢想的路上中了伏,要洗廁所,依然鼓勵及支持比利去追求夢想,人窮更加唔可以志短,夢想也是需要一代一代承傳落去。
阿飛
本欄逢周二刊出
阿飛
細奀時代 - 阿飛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