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17年2月21日
「途徑依賴」令香港無法在房屋問題上學新加坡
「途徑依賴」令香港無法在房屋問題上學新加坡
昨文已介紹過新加坡在住屋問題上的狀況,無可否認新加坡在這方面的確做得比香港好。所以,社會上經常有聲音,問為甚麼我們不學新加坡?
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最後的結論是:要學得一開始就學,現在學已經太遲。
政治經濟學有一種理論,叫做途徑依賴。這種理論認為:社會的行為一如物理學的慣性,一旦人們作了某種選擇,走上了某種途徑,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慣性力量會使這種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令社會不容易轉走另一條途徑。電腦鍵盤上的字母排列方式就是一個好例子,現時排列的式方式很不合理,A字用得最多,卻交由最不靈活的左手尾指去按,為何不用更科學的方式重新排列過?有人曾經嘗試過,還以為自己的產品有這麼大的進步,一定可以全球暢銷,大賺一筆。結果新產品設計得再好也賣不出,公司以破產告終。
香港在開埠初期,港英殖民地政府就定位做一個進出口港,並選擇以零關稅以及低利得稅作為競爭優勢,導致政府稅收不足,必須依賴賣地及房地產相關的收益。為了保障房地產方面有可觀的收入,就只能限制土地供應,以供不應求的方式去推高地價。
這種方式成功地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問題,令香港政府成了財政盈餘最多的政府(按GDP的比例計);但市民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香港人普遍住得比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城市差,而且想置業極不容易。
回歸後,特區政府有意放棄殖民地時代的高地價政策,董建華成功地以「八萬五」政策把住宅樓價壓低了七成。可惜,這不但沒有造成皆大歡喜的效果,反而導致全城怨聲載道,董建華自己也得提早下台。
原因是香港人已在高地價的環境下生活得太久了,不但政府的財政收入依賴地產,市民的儲存財富方式,選擇結婚對象的考慮,銀行信貸的基礎……無一不與房地產關係緊密。以至樓價一低,政府的財政立刻出現赤字,公務員要減薪,教育、醫療、綜援等福利都捉襟見肘。更要命的,超過一半的家庭財富大蒸發,有些更成了負資產。很多市民上半生的努力,換來的只是下半生也沒法還得完的債。有人因此而選擇燒炭自殺。另一方面,樓價下跌令銀行收縮信貸,經濟活力大減,失業率一度靠近雙位數字,市民在這種情況下,都不敢消費,亦無力投資。通縮令社會進入惡性循環的死胡同。為了扭轉這種局面,社會又轉過頭來要求政府救市。結果政府只好耍出停建居屋,撤銷租管。暫停土地拍賣等九招,人為地再把樓價推上去。
若然香港學新加坡那樣,由政府大量提供廉價高質的居所予八成以上的市民,大部分現有的私樓都會失去存在的價值,市民的財富將再來一次大蒸發。屆時,銀行又得收縮信貸,經濟又將陷入衰退,政府亦會失去豐厚的財政收入。香港人不會想自己落入這種屋漏兼逢連夜雨的境況。香港要學新加坡之前,先得有辦法避免自己落入這種境況。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