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產業作基礎 增研發撥款也沒用
沒有產業作基礎 增研發撥款也沒用
特首林鄭月娥在她的首份施政報告裡表示:打算在5年內,把用在研發的開支,由只佔GDP的0.73%,倍增至佔GDP的1.5%,增幅超過一倍;反映這次政府真的重視創新科技了。
香港的經濟飛躍,在起步時,全靠OEM
(代工生產),技術靠委託者(落訂單的品牌擁有者)提供,香港的廠商只是負責提供人力和場地,然後依樣畫葫蘆地進行生產,無需自己負責創新與研發,所以企業在這方面的投入都很少。至於政府方面,傳統上亦採取積極不幹預政策,任由商界自行判斷如何做生意,政府不會越俎代庖。如是導致香港花在研發上的資源,長期都比其他城市或地區少。
按世界銀行的統計,2015年研發佔GDP比率最高的3個國家依次為以色列(4.27%)、南韓(4.23%)與日本(3.28%)。德國為2.88%、美國為2.79%,而中國亦有2.07%,排在第14位,高於英國的1.7%與俄羅斯的1.13%。至於香港的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亦有2.2%,是香港的3倍。
然而,長期以來,香港的經濟發展卻並不比這些地方差。新加坡能夠超越香港,亦是近年才出現的。此之所以,香港人向來不太重視研發佔GDP的比重,有工開、有糧出、有職升、有生意做,就算了,研發不搞也罷。民間智慧是「High Tech揩嘢(招來損失),Low Tech撈嘢(搵到著數)」。過去,採取這種策略的商家,一樣可以做得不錯。香港人的優勢,是善於走位,靈活應用別人的創新,所以自己沒有研發也沒有問題。
香港不是一個國家,不需要有自己的國防工業,防止外敵入侵的責任,九七前屬英國,九七後屬中國,中國更連軍費也不用香港負責。這大大有利於香港可以在國際市場上自由選擇自己的經濟角色,按國際的需要,不受掣肘地,發揮香港所長。
這條路香港一直走得很好,是因為工業革命後,世界只有量變,沒有質變,香港不大變也沒有問題。但自從有了互聯網之後,尤其是有了移動互聯網(即智能手機)之後,人們的交易模式、消閒模式、社交模式、以至思維模式,都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舊有的營商模式就很容易被新的模式所顛覆,沒法趕得上新浪潮的企業就有機會被淘汰。相對而言,那些願意在科技研發上作較多投資的公司就較容易生存下來。
從這個角度來看,企業該放多少資源於科研上,並非源自管理人員的英明判斷,而是自由市場汰弱留強的結果。香港的企業是不習慣聽從政府的指引的,不一定會跟隨政府一起增撥研發經費的。通常,他們要等到被對手佔了上風,才會關注對手的經營模式,試圖掌握對手已經掌握的科技,並設法超越對手。
因此,如果沒有商界的自覺性,單靠政府獨自去增撥研發的開支也是沒有用的。政府現時的投資,大部分放在學術界。但學術界的研發成果,必須應用在實際的產業上,否則只能把成果拿到別處去應用,變成為他人作嫁衣裳。因此,我不贊成政府在增撥研發開支時加得太快,一定要商界在產業也能同步配合,這些增撥的資源才不會浪費。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