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利字當頭 - 利世民 2017年11月21日

利字當頭 - 利世民 2017年11月21日


利字當頭:辣招迫使定價更激


■Mount Nicholson以平均呎價13.2萬元成交,創下地球最貴的紀錄。 資料圖片



這邊廂Mount Nicholson以平均呎價13.2萬元成交,創下了地球最貴的紀錄。那邊廂新世界西營盤瑧蓺,上星期也引起了不少人關注;雖然在同一日,發展商公佈

加推的單位,有些平均呎價只有2.63萬元,但先入為主的感覺就是香港樓價已經超越了市民可以負擔的水平。

記得許多年前有位老江湖教路:「Benz賣車,梗係宣傳S600;但係去到Showroom好多人都係由C Class開始。」同樣道理,蘋果推出iPhone X,我見到最多人懷念是iPhone SE。正所謂百貨應百客,就係咁解。

當然,樓的特點是大家都認為是生活必須,樓價貴租金也在上升,不似得iPhone般,可以粗粗地用SE「頂癮」。但退一萬步想,發展商要是不計成本大幅折讓,又是否真的可以壓抑樓價?

其實之前閱文(772)上市時,在這裏也有寫過「股王最初都是醜小鴨」,解釋大股東為何在新股上市時,不介意在定價上讓散戶可以有點水位,皆因持貨最多的還是他們,最緊要是公司可能成為市場焦點。

但在房地產市場,尤其是辣招出現之後,二手市場大幅萎縮,站在發展商角度看,讓「炒家」有水位已經不是最大利益,結果就出現了「賣Benz」式的現象。其實在辣招出現之前,發展商的出貨策略,其實是更似新股IPO,講的,是有多少水位摩貨獲利。

說到底,所謂辣招打擊炒家,其實也在打擊了用家。畢竟,背後樓價高踞不下的原罪,還是因為鈔票太多,但可以用來對沖貨幣貶值的工具太少。由今年第三季,金銀和油都升勢甚強;Bitcoin就更不用說了,除了九月初兩星期,基本上都是一條直線地上升,情況極不尋常。所以我也明白為何傳媒報道要強調叫人不要盲目入市,尤其是樓不似股,要華麗轉身代價極高,但回到最基本的問題:「辣招真的可以有效控制制度風險嗎?」

利世民
http://fb.com/leesimon.hk
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利世民
利字當頭 - 利世民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