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方集:《華郵》怎樣跑贏同業
■貝索斯於2013年私人以2.5億美元收購《華郵》,為《華郵》帶來了新的管理文化。 資料圖片
香港傳媒風雨飄搖之際,電影《戰雲密佈》在本地贏得不錯的口碑。劇中的《華盛頓郵報》今天已經不再是女主角嘉芙蓮.葛蘭姆(梅麗史翠普飾)家族所擁有。2013年,美國電
商亞馬遜的老闆貝索斯(Jeff Bezos)私人以2.5億美元收購《華郵》,之後大事改革,獨是不碰編採。
創立於1877年的《華郵》被貝索斯收購後,分析員將《華郵》的業務和亞馬遜連在一起,推想二者的合成作用,包括:電子商務、廣告連線和立體內容。當日亞馬遜已經開始大力投資視頻製作,評論認為《華郵》可以藉此提供更多的視頻內容。回看,兩家公司迄今的運作仍然是非常獨立的,貝索斯帶來的是管理文化,而不是合作夥伴。
今天《華郵》擁有強大的科技團隊,員工超過250人,是貝索斯收購前的一倍。網絡版的廣告連續三年錄得雙位數增長,年收入破了1億美元大關,網上用戶亦首次超過競爭對手《紐約時報》。過往報館採用很多第三方軟件,如今軟件都是自家開發的。《華郵》甚至出售軟件予其他報館,包括《洛杉磯時報》和加拿大的《環球郵報》。
善用電子技術
此外,《華郵》更利用它的電子技術,深層分析讀者的喜好,更準確地輸送頭條新聞給它的讀者。我是不少電子報紙的訂戶,《華郵》無論從量和時間性,都做得比同行出色。但報紙的種種突破,仍然難掩傳統紙媒讀者緩緩下降這現實。
報格是紙媒的品牌,就像紫砂茶壼一樣,輕易清洗不得。但是,傳統紙媒的生產模式,用今天的科技觀之,的確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我投資過一個初創企業叫Trint,創始人是一行內頗負盛名的英國記者,他為了解決多年來將訪間錄音變成文字的痛苦,設計出一套人工智能默寫系統,推出後市場反應甚佳,後期本地城中名人周凱旋的創投基金也有入股。
早前我看了中大新聞與廣播學院蘇鑰機教授的一篇文章,他提出傳統報紙的三條出路:(1)籌得豐厚資金,開發多元化業務;(2)堅守優質辦報,爭取線上線下共存;(3)犧牲獨立性,成為大財團或科技公司的附屬。
更新是一很勞累的事。二月初,壹傳媒(282)宣佈商人黃浩收購《壹週刊》,幾經波折後,因賣方未能成功收取買方的資金而告吹。一單看似已成定局的交易因settlement risk而夭折,實在吊詭!壹傳媒在香港眾多紙媒中,網上讀者量居冠(雖然我老派人,「動新聞」不是我那杯茶)。但是,壹傳媒推出新產品已經是年代久遠的事,要在網上世界爭強,必須要不斷推陳出新,劍虹兄努力吧!
張宗永
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
本欄逢周一刊出
張宗永
圓方集 - 張宗永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hk.finance.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