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條隧道大橋 徹底解決港九交通運輸
7條隧道大橋 徹底解決港九交通運輸
上周五,我在本報評論了香港的交通政策,無論朝野均是一致,永遠不願作出新的大型基建,不肯便利市民,舒緩交通。其中的最佳例子,就是三條過海隧道。
三條隧道,兩條常塞車,一條暢通,不少政客和議員提出的方法,就是要求政府
回購西隧,把三條隧道的價格統一了,便可以達到三隧分流的效果。這當然是智障的想法,真虧得香港的智障人士這麼多,還有資格當議員和評論員,怪不得民智越來越低,政策也越來越糟。
林鄭月娥所提出的,東紅隧加價,西隧減價,這是前述的智障建議的進化版,作為過渡性的安排,也無可厚非,但作為長期政策,那就只是moron進化成idiot,好不了多少。
很多人指出了其要點:這不過是把兩條隧道的塞車,變成了三條,根本於事無補。反而那些有急事要過海的人,寧願多花點錢,之後也不能用西隧了。
朋友Henryporter所說的「規劃分流」,說穿了,就是「存量再分配」,但是,香港的道路,需要的是「增量」。簡單點說,就是道路太少了,起多點路,才是真正的疏導。過海隧道堵塞,起多幾條隧道,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回購隧道是智障:付錢給私人公司,豈不是官商勾結嗎?智障有很多,例如毛孟靜、鄧家彪等等,不勝枚舉。林鄭的倡議稍勝一籌,勝在不用花錢,只是用了更佳的規劃分流,這是技術官僚的一貫作風,做法踏實,思想層次很低。
在2011年5月4日,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在立法會已講明了,三條隧道將在2020年用量飽和,其實早應在當時,已要規劃。只有增量,才能解決交通問題,這是不易真理。林鄭的人工島可以連接堅尼地城、青衣及大嶼山,小西灣可建跨海大橋,直通人口稠密、交通不便的將軍澳,第6條隧道則可接駁啟德和柯達中心旁邊的北角消防局,評論員林忌在2008年則提出,在紅隧附近興建一條大致平行的隧道,成為4條行車線,就像當年鴨脷洲橋及青衣南橋的複製橋,接駁梳士巴利道近紅磡站(把國際郵件中心遷走),或者東移至紅磡碼頭。
政經密碼 - 周顯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