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美爆發貿易戰及科技戰以來,中國政府已明白到不能再依靠外國輸入高科技的電子零件,而是必須加緊進行自家研發。資料圖片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全球股市前景受到打擊。在農曆新年之後,筆者已開始密切留意一
些非必需消費品,以及一些工業板塊,如電動車等,希望當第二季經濟逐漸穩定下來時,這些板塊會出現一定的潛在復蘇。
相反,出口股相信會持續受到壓力,由於歐美等地都爆發疫情,導致環球需求減弱,令出口製造商繼續受壓。在這種情況下,集中於一些以內需為主的板塊,似乎較為穩陣,而且中國政府將陸續推出更多措施刺激內需,相關板塊的抵禦力相信會較強。
自金融海嘯後,美股錄得了長達逾十年的牛市,並帶動全球各國的科技股表現一枝獨秀。未來科技股能否仍然擔當火車頭的角色?筆者未敢肯定,一來,中港的科技股與美股存在著較高的相關性,換言之,投資者要密切留意疫情對美國經濟及消費市道的影響。
舊投資模式不合用
其次,過去十年科技股之大盛,主要是歸功於智能手機市場的急速發展。未來科技股的新一波動力將來自哪裏?智能手機未見有大突破,5G又處於初期發展階段,並且涉及到中國、美國及歐洲之間的政治角力,一般投資者未必容易看得清前景。不過,筆者相信部份中資科技股仍然值得留意。原因是自從中美爆發貿易戰及科技戰以來,中國政府已明白到不能再依靠外國輸入高科技的電子零件,而是必須加緊進行自家研發。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部份擁有高端技術及研發能力的企業,將有望取代外國的產品、大力開拓國內市場。
股市大跌,令股份與股份之間的估值差異已有所收窄,但筆者相信,在如此低增長的環境下,如果有一些板塊能持續帶來高增長,基於稀缺性溢價(Scarcity premium)的原因,仍然會被市場追捧,尤其是近年香港股市的性質已慢慢起了變化。
港股本來是個國際大戶主導的市場,隨著近年北水持續流入,已出現了「A股化」的跡象,由本來最重視股份的估值及基本面,變為多了關注短期趨勢及炒作概念,換言之,舊有的一套投資價值,或未必再合用。
鍾秀霞
安聯投資高級基金經理
本欄逢周四刊出
選秀之道 - 鍾秀霞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hk.entertainment.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