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可以避免通縮
統計處公布的數字顯示,香港連續兩個月錄得通縮。七月跌2.3%,八月跌0.4%。八月雖有所改善,但仍有學者表示憂慮,因為在當前的大環境下,通縮對社會可造成的破壞會比通脹大。美聯儲局大舉量寬的目標,就是想引起人們對通脹的預期,以避免經濟衰退轉化成為通縮。
我認為,消
費物價指數下降只是反映通縮的後果,而不能用作解釋通縮的原因。要觀察及分析通縮的狀況,不能光看人們的經常性收支狀況,而更要著重看資產價格的變化。前者反映的只是「增量資金」的變化,數量相對少;後者反映的是「存量資金」的變化,由於是幾十年的積累,體量當然會比「增量資金」的變化大,所以後者對社會的影響也會比前者大。
一個人如果手上擁有大量的資產,他們即使失業,仍有能力消費。一個人即使有工做,工資沒有減,但若果他的資產(譬如物業)價格出現大幅回落,那他消費意欲與投資能力都會大幅回落。若果他的資產價格回落至低過他的債務,導致他落入負資產的狀態,那他的消費與投資能力便會受到更加嚴重的破壞。97後樓價大跌,所引起的正是這種狀況。後來政府花了六年時間才扭轉這種經濟低迷的局面,今次一定要避免重蹈覆轍。
現時政府推出的紓困措施,大部分是設法彌補市民在經常性收入方面的減少,而沒有太著重於設法減少市民在資產價格上的損失。前者只能彌補市民的收入,在前景不明朗下,收了錢也可能不敢消費。況且,政府的能力有限,不可能長期去補貼市民的收入。相反,後者只需政府出政策,不需要政府真金白銀去補貼資產擁有者,且效果更大。
有人可能會認為,政府若有餘力,應考慮如何幫貧窮的低下層,沒有理由去幫助那些資產擁有者。但經濟學家的觀察證明,穩住資產價格,避免通縮,對基層的幫助往往勝於派生活津貼。社會能保住它的投資能力與消費意欲,基層才有工做,有持續可靠的收入,他們才會覺得生活有保障。
大部分港人的資產都放在物業投資上,要避免通縮,首要在於避免樓價下跌。但現在我們還在實施遏抑樓價上的措施,實在不合時宜,政府應該重新檢討。
香港的物業價格,住宅還算穩定,但工商舖已明顯回落。由於經濟前景低迷,工商舖不景氣的市場氣氛很有機會向住宅市場蔓延,這是政府必須著力去避免的。聯儲局大量購入按揭證券,就是要避免樓價下跌。
現時客觀形勢不利樓價上升,所以我認為即使政府放寬限制按揭措施,以及減徵懲罰性的印花稅,也不會導致樓價暴升。但政府若果在削減遏抑樓價措施上稍有遲延,一旦到通縮真的出現,屆時才出手就可能太遲了。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