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圓融圓通 - 陳民傑 2020年10月15日

圓融圓通 - 陳民傑 2020年10月15日


圓融圓通——社交媒體孰好孰壞?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一段長時間,影響市民正常生活與工作。外出時間少了,雖然能減低健康風險,但留在家中瀏覽社交網站次數過多的話,則可能會影響心理健康。

  近日Netflix的一部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揭示社交網絡對人類影響,

造成極大迴響及討論。片中社媒設計師指出,Like button雖然原本確實只為宣揚愛,可惜它生於一台賺錢機器上,抓住人性渴望被認同的弱點,造成用家依賴,不少人更為Like數目的多寡而耿耿於懷,影響情緒,成為萬惡之源。更為諷刺的是,紀錄片中受訪的社交媒體前總監、前總裁設計師等,都禁止他們的孩子使用社交媒體。

  英國公共衛生皇家協會於2017年調查中,評選Instagram為對青少年身心最有害的社交媒體,指出Instagram是以視覺為導向,極其重視相貌、裝扮、行頭及奢侈品等生活表層東西。這種直接、淺薄及表象的社交模式,容易引發年輕人的自卑與焦慮。

  Instagram令用家有「好好呈現自己」的壓力,為了要維持風光及引人注目,令生活成為處心積慮的表演。這無疑是一種病態,亦不利心理健康。

疫情下恍如「平行時空」
  在疫情下,現實生活可能枯燥乏味,但社交媒體彷彿是「平行時空」,營造出一個看似積極的世界,讓人暫時逃避現實。人們可以塑造自己想呈現的形象,得到讚美並產生愉悅的感覺。然而,有一些自尊較低的用家,卻容易感到焦慮與失落,因為看到別人在社交媒體展現光鮮亮麗的一天,相比之下覺得自己的生活過得比別人差。社交媒體加劇不同自我評價的人在心理健康的差距,一方面膨脹一部份人的自我優越感,但另一方面亦深化另一部份人的自卑感。

  社交網絡本來是與親朋好友隨時隨地維繫感情的工具,但也可能是成癮用家的牢籠。隨著大眾對情緒健康的關注度提升,社交媒體也應意識到自己的企業責任,不應把社交媒體打造成唯利是圖的工具,而是為用家打造一個更健康的社群環境。

  如有任何意見,歡迎透過以下電郵跟我們聯絡︰[email protected]。

陳民傑
圓融圓通 - 陳民傑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