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麒想 - 林嘉麒 2022年3月30日
《拆局麒想-林嘉麒》港股回購潮代表股價見底?要留意魔鬼細節
《拆局麒想-林嘉麒》港股回購潮代表股價見底?要留意魔鬼細節
《拆局麒想》業績期踏入尾聲,疫情下表現參差,惟滬深港股市掀起回購潮。港股方面,不
少重磅股已公布回購計劃,友邦保險(01299)擬在未來3年斥高達100億美元,最多回
購一成已發行股份;中移動(00941)涉及資金最多達1000億元,計劃回購不超過
20﹒48億股港股,相當於一成港股。科技股最有驚喜:阿里巴巴(09988)回購金額由
150億美元上調至250億美元;小米(01810)最高總額100億元回購;京東健康
(06618)回購最多價值30億元。其他科技股,如儘管騰訊(00700)未有宣布大規
模計劃,但微盟(02013)、中概股的BOSS直聘、富途證券等亦有執行從數千萬元到數
億元不等的股票回購計劃。據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港股市場展開回購的上市公司,累計
回購額按年大升4倍。
同樣,A股上市公司亦掀起了「回購潮」,截至上周五的Wind資料顯示,今年首兩月,
共計72家企業披露進度為「董事會預案」的回購公告,回購用途以股權激勵註銷為主。3月至
今,有47家企業同樣以「董事會預案」披露年內回購計畫,回購明顯加快。美股更誇張,據高
盛資料顯示,今年迄今為止股票回購規模已經達到創紀錄的3190億美元,而2021年同期
的規模為2670億美元。回購已成為全球潮流。
市場一般看法表面,認為上市公司回購代表價值被低估,股價見底不遠,也代表了其財政實
力。這些只是可能的結果,並不一定成事實。我們要先以回購的方法,背後的目的作為分析點。
企業回購,要看資金來源。大多公司回購都是自有資金,但也有向金融機構借款,更有一部分來
源於發債,例如通過公司債、可轉債和優先股等方式募資後進行回購。因此,某程度上是影響公
司財務狀況,當然部分公司債務負擔過低,是不健康的,具有上市融資平台的優勢,公司應該恰
當利用作出平衡。回購是雙嬴,而一旦過火了,回購相反是削弱了公司實力。
另一方面,回購的最大好處是以最快而有效的財技增加每股價值。假設公司盈利動力一樣,
回購後,股本減少,每股盈利增長動力會自動增加。問題來了,假如這是公司的最終目的,就代
表了管理層已無計可施。更擔心的是,近期宣布回購的科技股公司數量明顯增加,一方面可當作
估值便宜,但可能是暗示未來一年度每股盈利增長已不再。眾所周知,阿里已宣布共富目標,計
劃已自身盈利貢獻中小企發展,盈利已不會增長,而唯有回購增加價值。因此,投資者應審視公
司未來發展計劃,或了解未來盈利增長預期。
回購金融佔市值或流通市值的多少也是十分重要。阿里兩年計劃的250億美元回購,相對
於約8%的現時市值,對每股盈利的改善或有一定幫助。不過,京東健康回購的30億元及小米
(01810)的100億元,分別相對於市值只有約19﹒8%及2﹒8%,可能實際幫助就
有限了。
有時回購另一作用是嚇退淡友。再以阿里、京東作例子,中概股退市陰霾令淡友步步向前,
前者沽空不時升到三成以上,後者更高達四成附近。事實上,兩者已見單位數市盈率。既然長線
資金未到位,公司唯有回購頂住,亦叫淡友沽空早日平倉鳴金收兵,至於成效就各安天命了。再
有回購的,只是幫大股東接貨,向下炒,越回購股價越跌,名不在此公開,有興趣可私訊問我。
《元宇證券基金投資總監 林嘉麒》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
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Facebook全面革新,注入多元化貼市財經資訊,投資路上一齊並肩作戰!
► 立即讚好
拆局麒想 - 林嘉麒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