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美發動貿易戰遏華恐遭反噬|恒聲集
Previous Next
近日美國勞工部公佈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美國3月未經季節性調整的CPI按年上漲8.5%,高於2的7.9%,續創40年來新高,略高於此前預期的8.4%。
基於通脹情況進一步惡化,拜登政府表示正在
仔細研究上任政府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的關稅對美國通脹的影響,上月亦有美國智庫估計,若美國取消一系列中國商品的關稅,可壓低通脹率1.3個百分點。
筆者認為,到目前為止,基本上可以確認特朗普政府挑起的中美貿易戰最初期望達到遏止中國的目的,已經不可能達成。
中美貿易戰對中方出口的傷害性並不高,絕大部份額外成本都由美國進口商承擔,最終轉嫁至美國消費者身上。根據3月中美貿易數字,中國對美貿易順差達32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0%。若美國為降通脹而取消中國商品關稅,必然對中國經濟是利好消息,讓目前因疫情而產能受到影響的中國內地經濟下行壓力有所減輕。
第二,根據中美雙方於2020年1月15日簽訂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方仍須擴大從美國進口特定製成品、農產品、能源產品及服務,當中無論是科技製成品、農產品及能源產品,都因俄烏衝突導致的全球供應鏈及運輸鏈緊張而短缺,而且價格大幅上漲,此時手握合約的中方則佔據主動權。
事實上,美國智庫對取消關稅可紓緩的通脹率相對較為樂觀。目前美國通脹的最重要成因並非對中國加徵的關稅,最主要的因素,一方面是地緣政治衝突導致的原材料及糧油價格飛漲,另一方面,美國先後兩任政府為了迎合國內選民,導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期望逆轉世界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節點化、分工化及精細化結構,將更多工廠、生產環節搬遷到美國本土,增加本地就業。
然而經過多年的全球化發展,美國已經沒有足夠的合格勞動力,能夠勝任產業鏈分工的所有生產環節,強行地以「政治掛帥」實施的經濟策略,最終可能波及整個生產鏈的生產效率,更甚者導致某一個產業陷入癱瘓和全球缺貨的困境,繼而拖累全球經濟陷入蕭條。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恒聲集 - 李秀恒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d.sthead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