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中國通脹如何獨善其身|恒聲集
Previous Next
國家統計局早前公佈今年首四個月的經濟數字,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5萬億元人民幣,按年下降11.1%;另外,內地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跌2.9%。隨即不同的機構都下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以渣打為
例,自上月將中國年度增長預期從5.3%下調至5%,今次又進一步下調為4.1%。
然而,疫情封控措施帶來的影響畢竟是短期的、外在的,內地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依然未改。相對於全球較大經濟體的首季GDP表現,歐盟按年增長僅0.2%,美國則衰退1.4%,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首季錄得4.8%增長率,相信疫情改善以及持續的政策支持下,下半年復甦值得期待。
筆者認為,尤其值得認可的,是中國內地對通脹的控制,中國4月居民消費價格(CPI)按年上升2.1%,雖然漲幅比3月的數字擴大0.6個百分點,但綜觀1至4月的平均數據,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按年上漲1.4%。因為這一方面可以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水平,從而為消費反彈做好準備;另一方面,物價的平穩控制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是經濟活動復甦的重要前提。那麼中國是如何在全球通脹高企的大環境之下獨善其身的呢?
疫情以來,全球「超級放水」為通脹培養極佳的溫牀,大範圍、大規模的量化寬鬆,必然結果就是各國貨幣購買力的不同程度下降,進而導致通脹。面對屢創新高的通脹,歐美各國只能逆周期加息,變相是向其他國家輸出風險,使全球經濟環境變得更不穩定。
與歐美不同,中國在貿幣和金融政策上的取態正好與歐美國家相反。一方面,中國強調貨幣政策要主動應對,堅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長久以來,中國都堅守著穩健的貨幣政策,在過去兩年以「精準滴灌」取代盲目「放水」,令市場沒有出現資金氾濫情況,為貨幣政策換來更多可調節和操作的空間,變相使中央有更多宏觀調節的手段來穩定經濟。
另一方面,中國受惠內地體制,能夠保障經濟戰略及政策的可持續性和連貫性,因此政府可以做出相對更為長遠的部署,根據對國際形勢的判斷,而提前做好能源、糧食等大宗商品的提前部署,確保國民基本生活不會受到嚴重影響,保持社會穩定。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恒聲集 - 李秀恒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d.sthead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