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資訊的速度和質量
真假資訊的速度和質量
當資訊量無比澎湃,世上還是會有謊言大話。(資料圖片)
羅約翰(John Law)是十八世紀初在歐洲惡名遠播的傳奇人物。出身於蘇格蘭金融業家族,不甘於乖乖繼承祖業,喜歡豪賭,憑著其數學才能在賭枱上賺了很多錢。廿多歲時年少氣盛,為「爭女」與某貴
族子弟爭執,決鬥殺了對方,本來大有機會被判死刑,但憑著其運氣和人脈,竟成功逃獄跑到法國闖出一番事業並搞出一壇大頭佛。在賭場等娛樂場所光芒四射,受到法國王室的注意和重用,莫名奇妙的成了法國財長,一手打理國家銀行發行紙幣,一手經營有壟斷地位的密西西比公司。
這家公司的股票,一度狂升幾十倍,全歐洲有意發財的人,都湧到巴黎搶購(是的,那時候買賣股票要親身參與,而股票真的是一張「票」)。羅約翰為了保證股票受歡迎,不斷對外「放風」,指密西西比公司擁有的美洲殖民地(今天是美國中部和南部的好幾個州),金銀礦藏取之不盡,公司前景樂觀,股票長升長有。實情是當地根本沒有甚麼金銀可以開採(石油反而有很多,但這是十八世紀後才有價值的東西了),公司經營情況與股價完全是兩回事。
股票之能夠狂升一整年,資訊不流通應是主因。當時瞓身買入股票的投資者,大概沒有幾多親朋戚友在美洲殖民地,就算遠方有獨家見聞要傳達,由殖民地到法國的海上交通,需時至少要一個半月(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消息到達時已經過氣,更不用說去印證fact check了。二十一世紀由巴黎飛到美國邁阿密,直航不用10個小時。不想親身到現場,互聯網已可以讓你掌握當地基本情況。羅約翰那種無中生有,今時今日已不能這樣成功騙倒那麼多人。
不過,當資訊量無比澎湃,世上還是會有謊言大話,只是形式跟十八世紀有點不同而已。幾日前,有個通緝犯在另一個郡逃跑到這裡來,與世無爭的大學小鎮居民,當然為此大為緊張,紛紛在社交網絡「分享消息」,不用半日,網上就有數以百計的留言,資訊量大得難以消化,事件亦愈傳愈誇張:通緝犯既有槍在身,更企圖闖入民居,為此殺了兩隻狗,一時間人心惶惶。熱烈討論了一輪以後,警方終出來澄清,指的確有一隻警犬在追捕過程中死亡,但到現時為止仍未能證實通緝犯持槍。以訛傳訛,從前傳得慢,範圍亦有限,今天卻可以在瞬間引起恐慌,無事極度生非。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逢周一、三、五刊出
免費早餐 - 曾國平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