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3年4月21日 星期五

羅是揚專欄 - 羅是揚 2023年4月21日

羅是揚專欄 - 羅是揚 2023年4月21日


【羅是揚專欄】誰「搞軭」了新股市場?
【羅是揚專欄】誰「搞軭」了新股市場?
返工等放工,每日處理完一些簡單的Daily Task,以及一星期才有機會出現一兩次的突發Task後,上班的七成時間,都是玩手機、看Youtube,並且坐收著六位數字的收入。這不正是夢寐以求的筍工?然而過著這種

生活已經逾半年的Fredrick,卻只覺得膽顫心驚,因為他知道,自己距離死期,已經不遠了。

如果說,每日只有約1,000億成交的港股正處於淡季;那麼對於靠上市「搵飯食」的Corp Fin行家來說,現在肯定是寒冬,而且比過去三年疫情肆虐的任何時期,更寒更艱難。問問身邊尚未轉投美股、仍然留守港股的少數散戶朋友,記得年初至今有抽過那隻新股嗎?抱歉,真心一隻也說不出。來港上市的企業寥寥可數,中美就審計準則達成協議後,連中概股回流這條「水」也斷了,又豈能不靠「搲手指」度日?

「疫情期間嘅難,唔係搵生意嘅難,而是交流上嘅難。上轉大陸,做完Due D,再返落嚟香港,兩次隔離,一來一回已經無咗成個月。」Fredrick如是說。「但有得做都總好過無得做,由舊年年中開始,係你想做都無得做!」言語之間,除了感嘆,還有唏噓。「自從堆Tech股上曬市後,大型IPO已經絕跡。大行無生意,踩埋落細行做開嘅中小型股,本身競爭已經大咗,但殼價唔值錢,『啤殼』已成絕響,簡單講就係個餅細咗,但食開魚翅嘅人,都走埋嚟食餅。Regulator仲要踩多兩腳,真係成個行業都畀佢哋『搞軭曬』!」

「搞軭」新股上市的,竟然是最依賴新股上市帶來收入的監管機構?這種說法如非由行內人親身解說,也實在很難令人相信。「記唔記得早幾年『一帶一路』?當年為了執行國家任務,結果交易所好落力咁,批咗唔少東南亞公司嚟香港上市。」然而這些公司,企業質素實在不敢恭維,特別是建築股、建材股,旗下工程合同完工後,不少瞬間變成空殼,並且在短期內易主。「就係因為『啤』咗一堆空殼出嚟,Regulator為咗唔想將來再係咁,於是話要提高上市盈利門檻,結果就做成而家呢個行業冰封嘅困局。」

去年年初生效的主板上市盈收要求,最觸目的,是將企業3年累計盈利,由5,000萬元上調至8,000萬。如果未能符合盈利要求,就要市值及收入達到某水平,才算符合資格,但這些都不是新鮮事。「當初收緊上市要求,出發點係好嘅,因為唔想咁多垃圾股上到市,但當時無諗過內地疫情最終搞成咁,拖低曬啲公司盈利,收入同市值亦同步大縮水。」Fredrick無奈地說。「細公司上市當然唔駛諗,但連質素唔差嘅公司,都因為疫情達唔到門檻,就算啲老闆肯降低集資額,一樣唔達標。照咁落去,隨時要等返兩三年,等啲企業盈利返翻嚟,我哋先有飯開,但點等兩三年?可能兩三個月後,包括自己,大部分同行已經成為失業大軍。」

行業總有高低潮,淡市時炒人,好市時請人,向來是行業實況。「如果連官僚主義主導嘅政府部門,好似稅局咁,都可以喺疫情期間俾市民暫緩交稅;講求盈利嘅上市公司港交所,係咪都應該喺疫情呢啲罕有情況,暫緩實施新門檻?」這裡不禁要恥笑Fredrick「很傻很天真」,若日常工作與交易所各級職員打過交道的,豈會不知道他們「唔做唔錯」、「A字膊」的官僚程度,與政府部門實在不遑多讓?

「不過盈利門檻只係第一個打擊,中證監嘅備案,先係真正嘅重擊。」這個備案新規,早前看財經新聞好像略有印象,模糊的記憶中,大概是企業要到境外上市,要先向中證監備案,目的是防止境外上市企業洩露國家秘密,似乎是與國家安全的「政治嘢」有關,想監管的理應是去美國上市的中概股。「上市要符合國安,當然無問題,但問題係,備案究竟要備啲咩?成份上市章程?草擬緊嘅招股書?因為條規例太新,就算你直接打去問中證監,都無人話到你聽究竟要點做。」

「計劃上市,但未入表嘅,唔少都即刻縮沙,想睇其他人點備案,先再跟風去做,咁單Deal係做、定唔做落去?」新股上市,整個流程企業通常分幾期付費,前期工作先付訂金,入表再付多些少,聆訊完結又再付多些少,到成功上市再交付尾數,但若永遠只停留在首階段,這前期費用也實在難以支撐整張枱的營運。「最尷尬係入咗表,但未獲批上市嘅公司,因為要補交備案,但又唔知中證監滿唔滿意個備案,而家企咗喺中間唔上唔落,只好等候中證監發落。」要知道入表半年無進展,上市申請就會失效,屆時需要再提交財務狀況更新,即行內俗稱的「補Stub」。雖然「補Stub」馬拉松在行內司空見慣,但一日上有新規、下無詳情的情況未改變,一眾保薦人也只能原地踏步,過著生意「清零」的日子。

「咪當休息嚇囉!橫掂仲有糧出。有遠見嘅管理層,應該點都會留返啲人,最起碼都要維持住個牌,唔通真係等市旺先請人?到時點請得切?」安慰說話雖然無法改變現況,但卻有撫平情緒的作用。「我已經有定心理準備,隨時要起身,只係有些少唔甘心。如果疫情係天災,係避無可避;咁呢啲新門檻、新備案、新規定,起碼有一半係人禍。監管成效未知,但行業已經被殺死。抑或呢個先係真正目的?當行業都唔再存在,仲邊需要監管?」Fredrick苦笑一聲,眼前所見的,也只能是見步行步地苟且偷安之路。

羅是揚
【羅是揚專欄】科企流料有陰謀?
【羅是揚專欄】誰殺死了瑞信?
【羅是揚專欄】打風開市「自己諗掂佢」
【羅是揚專欄】Adani特約:沽貨生死時速
【羅是揚專欄】決戰利市封
【羅是揚專欄】ESG只是遮醜布
【羅是揚專欄】肺炎清零!強國不敗!
【羅是揚專欄】仍然在返工都應該要慶賀

【羅是揚專欄】誰「搞軭」了新股市場?
返工等放工,每日處理完一些簡單的Daily Task,以及一星期才有機會出現一兩次的突發Task後,上班的七成時間,都是玩手機、看Youtube,並且坐收著六位數字的收入。這不正是夢寐以求的筍工?然而過著這種生活已經逾半年的Fredrick,卻只覺得膽顫心驚,因為他知道,自己距離死期,已經不遠了。

如果說,每日只有約1,000億成交的港股正處於淡季;那麼對於靠上市「搵飯食」的Corp Fin行家來說,現在肯定是寒冬,而且比過去三年疫情肆虐的任何時期,更寒更艱難。問問身邊尚未轉投美股、仍然留守港股的少數散戶朋友,記得年初至今有抽過那隻新股嗎?抱歉,真心一隻也說不出。來港上市的企業寥寥可數,中美就審計準則達成協議後,連中概股回流這條「水」也斷了,又豈能不靠「搲手指」度日?

「疫情期間嘅難,唔係搵生意嘅難,而是交流上嘅難。上轉大陸,做完Due D,再返落嚟香港,兩次隔離,一來一回已經無咗成個月。」Fredrick如是說。「但有得做都總好過無得做,由舊年年中開始,係你想做都無得做!」言語之間,除了感嘆,還有唏噓。「自從堆Tech股上曬市後,大型IPO已經絕跡。大行無生意,踩埋落細行做開嘅中小型股,本身競爭已經大咗,但殼價唔值錢,『啤殼』已成絕響,簡單講就係個餅細咗,但食開魚翅嘅人,都走埋嚟食餅。Regulator仲要踩多兩腳,真係成個行業都畀佢哋『搞軭曬』!」

「搞軭」新股上市的,竟然是最依賴新股上市帶來收入的監管機構?這種說法如非由行內人親身解說,也實在很難令人相信。「記唔記得早幾年『一帶一路』?當年為了執行國家任務,結果交易所好落力咁,批咗唔少東南亞公司嚟香港上市。」然而這些公司,企業質素實在不敢恭維,特別是建築股、建材股,旗下工程合同完工後,不少瞬間變成空殼,並且在短期內易主。「就係因為『啤』咗一堆空殼出嚟,Regulator為咗唔想將來再係咁,於是話要提高上市盈利門檻,結果就做成而家呢個行業冰封嘅困局。」

去年年初生效的主板上市盈收要求,最觸目的,是將企業3年累計盈利,由5,000萬元上調至8,000萬。如果未能符合盈利要求,就要市值及收入達到某水平,才算符合資格,但這些都不是新鮮事。「當初收緊上市要求,出發點係好嘅,因為唔想咁多垃圾股上到市,但當時無諗過內地疫情最終搞成咁,拖低曬啲公司盈利,收入同市值亦同步大縮水。」Fredrick無奈地說。「細公司上市當然唔駛諗,但連質素唔差嘅公司,都因為疫情達唔到門檻,就算啲老闆肯降低集資額,一樣唔達標。照咁落去,隨時要等返兩三年,等啲企業盈利返翻嚟,我哋先有飯開,但點等兩三年?可能兩三個月後,包括自己,大部分同行已經成為失業大軍。」

行業總有高低潮,淡市時炒人,好市時請人,向來是行業實況。「如果連官僚主義主導嘅政府部門,好似稅局咁,都可以喺疫情期間俾市民暫緩交稅;講求盈利嘅上市公司港交所,係咪都應該喺疫情呢啲罕有情況,暫緩實施新門檻?」這裡不禁要恥笑Fredrick「很傻很天真」,若日常工作與交易所各級職員打過交道的,豈會不知道他們「唔做唔錯」、「A字膊」的官僚程度,與政府部門實在不遑多讓?

「不過盈利門檻只係第一個打擊,中證監嘅備案,先係真正嘅重擊。」這個備案新規,早前看財經新聞好像略有印象,模糊的記憶中,大概是企業要到境外上市,要先向中證監備案,目的是防止境外上市企業洩露國家秘密,似乎是與國家安全的「政治嘢」有關,想監管的理應是去美國上市的中概股。「上市要符合國安,當然無問題,但問題係,備案究竟要備啲咩?成份上市章程?草擬緊嘅招股書?因為條規例太新,就算你直接打去問中證監,都無人話到你聽究竟要點做。」

「計劃上市,但未入表嘅,唔少都即刻縮沙,想睇其他人點備案,先再跟風去做,咁單Deal係做、定唔做落去?」新股上市,整個流程企業通常分幾期付費,前期工作先付訂金,入表再付多些少,聆訊完結又再付多些少,到成功上市再交付尾數,但若永遠只停留在首階段,這前期費用也實在難以支撐整張枱的營運。「最尷尬係入咗表,但未獲批上市嘅公司,因為要補交備案,但又唔知中證監滿唔滿意個備案,而家企咗喺中間唔上唔落,只好等候中證監發落。」要知道入表半年無進展,上市申請就會失效,屆時需要再提交財務狀況更新,即行內俗稱的「補Stub」。雖然「補Stub」馬拉松在行內司空見慣,但一日上有新規、下無詳情的情況未改變,一眾保薦人也只能原地踏步,過著生意「清零」的日子。

「咪當休息嚇囉!橫掂仲有糧出。有遠見嘅管理層,應該點都會留返啲人,最起碼都要維持住個牌,唔通真係等市旺先請人?到時點請得切?」安慰說話雖然無法改變現況,但卻有撫平情緒的作用。「我已經有定心理準備,隨時要起身,只係有些少唔甘心。如果疫情係天災,係避無可避;咁呢啲新門檻、新備案、新規定,起碼有一半係人禍。監管成效未知,但行業已經被殺死。抑或呢個先係真正目的?當行業都唔再存在,仲邊需要監管?」Fredrick苦笑一聲,眼前所見的,也只能是見步行步地苟且偷安之路。

羅是揚
【羅是揚專欄】科企流料有陰謀?
【羅是揚專欄】誰殺死了瑞信?
【羅是揚專欄】打風開市「自己諗掂佢」
【羅是揚專欄】Adani特約:沽貨生死時速
【羅是揚專欄】決戰利市封
【羅是揚專欄】ESG只是遮醜布
【羅是揚專欄】肺炎清零!強國不敗!
【羅是揚專欄】仍然在返工都應該要慶賀


【羅是揚專欄】誰「搞軭」了新股市場?
羅是揚專欄 - 羅是揚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