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趣遊樓市 - 脫苦海 2013年6月26日

趣遊樓市 - 脫苦海 2013年6月26日

「八萬五」變「四萬四」
6月19日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為大家打了個啞謎,說翌日下午五時後會見傳媒,大家估計有甚麼大事要宣佈,原來是公佈未來十年房屋供應目標。2013/14年度至2022/2023年度房屋總供應目標定為44.7萬,即平均每年44,700個。換言之,就是將董建華時代的「八萬五」變為「四萬四」。

到6月25日特首梁振英先生公佈《一周年施政匯報》,在「房屋及土地供應」,提出了以下具體數據:

- 於2012-13至2016-17年度的5年內共興建79,000個公屋單位。在2018年起的5年內,會以公屋總供應至少10萬個單位為產量目標

- 在2016-17年度起的4年內落成約17,000個新居屋單位。其後每年會興建平均約5,000個新居屋單位

從運輸及房屋局的數據顯示,過去五年私樓市場的每年供應量是9,780個,十年平均數為14,570個,與44,700個相差甚遠。不過這個數據除了私樓外,還包括公屋和居屋,究竟這個目標能否達到,是否脫離現實,對私樓的供應又有甚麼影響呢?



以下是由1987年至今,過去26年公私房屋的供應數據:私樓居屋房協出售公屋房協出租總數

198734,37511,97836523,4231,00670,141
198834,4708,80253829,49024273,300
198936,48518,7761,31845,043796101,622
199029,40016,81830232,8392,79579,359
199133,38016,8262,32623,6421,29476,174
199226,2229,804021,190057,216
199327,67310,6521,10722,57671062,008
199434,17314,97315419,848069,148
199522,6214,0042,20024,440053,265
199619,87514,86840014,5591,24049,702
199718,20213,1883,27814,94623449,614
199822,27812,0403,97817,917056,213
199935,3223,3206,1529,759054,553
200025,79013,7783,14631,806074,520
200126,26223,54247246,756097,032
200231,0526,1281,15229,817068,149
200326,3970020,390046,787
200426,036320015,148041,504
200517,3210024,682042,003

200616,5790017,153033,732
200710,471007,192017,663
20088,7760013,72687222,502
20097,1570019,050026,207
201013,4050015,389028,794
20119,4490013,672023,121
201210,1500011,186021,336
這26年來每年平均的總供應量是53,679個,由1997年至今是43,983個,若只計2002年孫九招宣佈停建居屋至今則只有24,392個。換句話說目前房屋供應少了一截,主要原因是停建居屋後,私樓和公屋沒有增加供應來填補。

再將私樓和公屋分列出來分析,私樓是由2005年起明顯下跌,1987-2004年每年平均28,334個,2005-2012年每年平均11,663個,每年少了約16,000個私樓。同期公屋的每年供應由24,644減少到15,256個,每年少了約9,000個私樓。

2005年曾蔭權先生接替董建華出任特首,不過正如筆者一向所講,樓宇由施工到落成有4年的時間差,2005年落成量開始減少,是2001年施工量減少的結果。這並不意味曾前特首沒有責任,樓市是由2007年起升溫的,當時就算不增加私樓供應,只要保持之前的公屋建屋量,平均每年也會多9,000個,五年來就有45,000個。

現在提出每年四萬四,只是追近1997-2012年的平均數(43,983個),應該是不難達成的,問題是公私營單位怎樣分佈,無論張局長或長遠房屋策略委員會都沒有透露,不過可以從已有的統計數據及已公佈的資料看到:私樓居屋房協出售公屋房協出租總數

201313,5500013,114N/A26,664
201415,8200014,100N/A29,920
201531,012098812,700N/A44,700
201624,2000N/A20,500N/A44,700
201723,9002,100N/A18,700N/A44,700
201822,1645,000N/A20,000N/A44,700
201922,1645,000N/A20,000N/A44,700
202022,1645,000N/A20,000N/A44,700
202122,1645,000N/A20,000N/A44,700
202222,1645,000N/A20,000N/A44,700
202322,1645,000N/A20,000N/A44,700
2014-2023227,91632,100988186,0000447,004
房協在未來十年只有綠悠雅苑是已落實的計劃,明華大廈重建先拆卸3,169個單位,新建的4,000個單位要在2018年才有望見到第一批落成,兩數約相抵;房委會的公屋及居屋預測建屋量(http://www.housingauthority.gov.hk/tc/about-us/publications-and-statistics/forecast-public-housing-production/index.html)數據去到2017年,而之後的建屋目標是每年20,000個公屋以及5,000個居屋。那麼就可以計算到私樓的建屋目標就是22,164個。

2005-2012年每年平均供應11,663個私樓,相比於未來十年的私樓建屋目標227,916個,每年大約需要多建約11,000個私樓,才可以達到目標。不過落成量受四年前的施工量所限,2013-2016年平均大約只有約12,000個私樓落成,要在餘下6年來追數,平均每年要建約30,000個。



而且還要公屋和居屋真的能達成每年25,000個目標,不過從已知的數據,2013-2017年已落實的數字是82,202個,這條數又要以私樓來填補,否則又不能達到10年447,000個供應的目標。

怎樣評價這個目標呢?以每戶平均3人計算,447,000個單位可以容納134萬人,2011年港島人口127萬,政府計劃在十年內供應可容納超過港島總人口的住宅,還不是向「建華八年」招魂!這種督手指的目標,做不到也就算了,千萬不要夾硬來!

趣遊樓市 - 脫苦海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