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九七樓災
昨天早上新聞說資金回流歐美,除日本外的新興市場將會受到衝擊,上午網上傳媒已大篇幅報導,比如說印度盧比創新低、印尼盾匯價跌至多年低位、泰國經濟意外陷入衰退等。這又令人想起1997年金融風暴,作為親歷其境者,筆者實在不敢掉以輕心。筆者就把當年的回憶寫出,大家當是一個別人的經歷又好,不愛聽的話也可以當作甜故笑置之。
很多人以為1997年樓市的高位是7月1日中原指數100點時,其實真正見頂是當年的10月,中原指數還再上升3%。當時所有人都可以隨口說出一堆利好因素,例如中資大量來港買樓,樓價跟通脹都必升無疑之類。
就在一片回歸昇平聲中,首先是泰銖匯價大跌,當年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先生更批出金額去援助泰國,然後接著是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都相繼出事,包括香港及台灣在內的股市亦一樣插水。
不過大家不要以為樓價即時大跌,因為當年互聯網遠沒有今天普及,資訊比今天更不平衡,傳媒亦比今天「河蟹」得多,最初並沒有多少關於樓價下跌的報導。當年筆者已用56K上網,在網上亦有看成交紀錄,就是找不到大跌的成交,原因可能是沒有人說那是完整的紀錄。
之後有兩間連鎖性地產代理倒閉──不要以為是鴻運地產和利嘉閣,還早呢!──是大福行和安時,記得當時安時地產有一首家傳戶曉的廣告歌:「安時的經紀個個超人,佢地做足一百分……」。再後來是浩亨物業,當年除了做地產代理業務外,還有一連串的延伸業務,例如洗衣,當年的口號是「浩亨地產401」,像阿信屋那樣用上市公司編號做品牌。
至於樓市,中原指數由1997年10月的102.93,跌到翌年1月的69.77,下跌32.2%只是用了4個月,是為第一波跌浪(藍圈顯示)。而第二波跌浪,由1998年3月的75.36,下跌到同年10月的45.71,只是用了8個月跌39.3%(綠圈顯示)。不過距離整個跌浪底2003年8月的31.77,還有4年零10個月,潛在跌幅30.5%。
寫這些陳年舊事,主要想和大家分享幾點:
1. 地產的跌市,往往是由本地或外圍的突發事件引發,事前毫無徵兆
2. 人們所說的利好因素,是過去式,並不是未來式,有時甚至因為資訊不平衡,連現在式都不是
3. 地產代理業走在最前線,他們的動向往往有指標作用,不過意思是他們往往過渡擴張而不知收歛
4. 消息有多壞,不在乎它真的有多壞,而是人們覺得它有多壞,所以1997年亞洲金融初時,大多數人是當他無料到的
5. 單純壞消息是殺不了大市的,還有當年8萬5及通脹作為幫凶
《莊子。亡徵篇》:「木之折也必通蠹,牆之壞也必通隙。然木雖蠹,無疾風不折;牆雖隙,無大雨不壞。」即使木或牆有損壞,也要有大風雨才會倒塌,突發事件加諸不利基本因素,就不能掉以輕心。希望今次真的只是一件小事件,正如歐債危機咁大件事,都對樓市沒有多大影響,謝天謝地!
趣遊樓市 - 脫苦海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