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財經 - 胡孟青 2015年5月14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央行貨幣政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式(下)
2015年05月14日
人民幣在相對高位徘徊,有助減輕資本外流。(資料圖片)
上篇提及中國人民銀行(人行)在首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披露,在推動貨幣政策調控時,會從數量型為主,轉為重視價格型為主。換言之,人行貨幣寬鬆依舊,但方向或已改變。
無疑,新增外匯佔款減少、資金外流、以及影子銀行被規範化,都造成一個若幹水平的資金缺口。但只要有留意的話,當局近幾個月來的一系列對策,從人行報告的字裡行間,似乎暫時頗滿意成果。首先,人行在暫停公開市場操作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降準(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幅度更達一個百分點。第二,人民幣由貶值轉為升值、或相對於高位徘徊,技術上減輕了因為貶值而造成的資本外流。第三是,早前推出了一系列定向投放工具。最後,進口持續下降,外貿盈餘上升,而外貿盈餘本質上都是製造流動性的一種。
可以肯定的是,假如說內地市場流動性已經充足,或者是不盡不實。但更肯定的是,當局經過一輪流動性創造之後,觀乎效益之低,加上隨之而來的,卻是製造了更多投機活動,不得不令當局要重新三思,甚至要停一停、想一想。內地目前的貨幣政策重點,首要未必是撐經濟,反而是盡快令地方債轉置計劃順利啟動,一方面解決了某層面的高負債高槓桿問題,而另一方面,只要計劃成功,就可以照搬到信貸系統中的其他各個層面。
中央好清楚知道,只要解決了槓桿就會解決了很多問題,令外資大淡友稍為收口,令政策當局稍為舒一口氣。目前,內地去槓桿成敗與否,關鍵還在於利息水平,而非資金多少。既然製造了大批資金的效用仍不彰,可以預期的是,人行極有可能用更多變相行政手段,威逼利誘去降低利息水平。
減息已是必然,因為存保制的下一步就是利率更大刀闊斧的走向市場化,好明顯,人行將會加大力度強化本身的市場利率控制能力,銀行與人行之間的拆借活動,中間涉及的利率定價就是其中關鍵。
內地有拆借利率,但商業銀行與人行之間的回購活動並不活躍,背後在於銀行體系中有太多過剩流動性及存款,銀行根本毋須要太過依賴人行。既然如此,人行目前所做的,似乎是在沒有影響流動性均衡的大前提下,不再額外增加不必要的流動性,為的是逼使銀行與人行建立恒常持久的回購拆借活動,從而製造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新增指標利率。
回首頁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