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真面目 2015-10-14
在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國提出希望中國能向外資進一步切實大幅開放市場,繼續減少外商投資目錄和自貿區的行業限制,簡化外國直接投資程式。在中美兩國強力推進雙邊投資協定的同時,我們應該警惕外資大量收購和外資不公平收購。
根據
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的資料,在我國已開放的產業當中,每個產業排名前五位的企業都是外資企業。不僅如此,中國進出口貿易中55%是外資,其中高科技出口的87%是外資。根據工商總局的資料,輪胎行業的80%是外資,汽車零部件行業的75%是外資,整車品牌的80%和銷量的90%是外資或者合資等等。 這樣驚人的外資企業覆蓋率讓我們不得不擔憂,這些能夠左右行業發展的外資公司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外資大量收購的後果
既然外資企業效益這麼好,它們在中國開設工廠對我們也是有利的,不但聘用我們的工人,還增加消費,那麼我們何必排斥外資?原因很簡單,我舉個例子,深圳的家樂福和沃爾瑪,供應商供貨,它們不付錢,找理由把貨款扣光的事情時有發生。企業財大氣粗,供應商打不贏官司只能被剝削。問題出在哪裏?我們的外資引進缺乏法制化管理。著名諮詢公司麥肯錫曾發佈報告稱中國零售市場的70%-80%將為外資所席捲,包括沃爾瑪、家樂福等等。如果預言真的發生,一旦外資佔領中國80%的零售業市場,它們會聯合壟斷,然後上抬消費價格、下壓供貨價格剝削供應商,將利潤合法地匯出中國。如果缺乏法制化的遊戲規則,外資將有可能大量收購我們的企業,並且壟斷市場,而最大的受害者則是我們的老百姓。
如何應對外資的大規模收購
沃爾瑪在美國是絕對不敢克扣供應商的貨款的。舉個例子,按照美國《破產法》第11章的規定,只要沃爾瑪連續欠三名供應商超過5000美元,任何一名供貨商都可以到美國的聯邦破產法院宣佈沃爾瑪破產。所以沃爾瑪根本不敢欠錢。外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缺乏有效的法制化規則。
警惕不公平收購
浙江有一家電器製造企業叫做正泰,德國的施耐德公司想收購它,如果是在美國的話,說不讓收購就不讓收購了,可是在中國,施耐德想收購正泰,正泰不願意被收購,你知道施耐德做了甚麼?到處告,在北京告,在美國也告,在歐洲也告,告正泰仿冒。結果正泰要花40%的經營時間去上法庭打官司,準備各種材料應付施耐德。它們就是採用這種策略,聘請龐大的律師團隊、最厲害的律師到處跟你打官司,等到把你打煩了,說不定你就賣了。不過好消息是正泰扛住了沒賣,而且還打贏了官司。可是另外一家同樣著名的電氣公司德力西以19億人民幣的價格賣給外資了。
甚麼叫不公平的收購?舉個例子,德國的博世收購無錫的威孚,其實很多類似的收購都有一定的模式。甚麼樣的模式?一開始,外方出錢,中方出廠房、土地批文,股權各佔一半。你認為這公平嗎?如果你認為公平的話就太小看外資投資方了,你要注意,我們中國的工廠是純製造,像博世這些公司,它們收購國內企業的時候是用製造企業來收購我們的製造企業,可是它們還掌控著其他所有環節,包括原料採購、倉儲運輸、批發零售等整個鏈條。所以收購完成之後,成立了雙方各佔 50%的合資企業,它們就會通過價格轉移支付體系把收購來的製造環節的利潤全部轉移到銷售環節去,比如轉到倉儲、物流、批發、零售等環節。雖然對於這家公司的整體財報而言數字是相同的,利潤也是一樣的,可是對於分割的企業而言,由於把製造環節合資部分的利潤全部轉移到了非合資的部分,因此造成合資部分虧損。連虧三年,然後雙方注資,外資一注資就是20億美元,中方沒錢,怎麼辦呢?中方股權就被稀釋掉了它們就是利用這種方法一步步把中資吃掉。
這就是目前外資企業收購國內企業的常用手法,一開始看起來都是公平的,最後通過一些財務技巧把中方一腳踢開,它們就可以為所欲為。
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發生,這幾年我們的政府開始積極推動相關的法制化建設,比如《反壟斷法》的實施。我們為甚麼要保護我們的國內企業?不是我們不喜歡國際化,也不是我們不歡迎外資企業收購,而是因為目前很多收購是不公平的收購。
上圖是《反壟斷法》落實以來,我國對幾家大型壟斷企業的判罰。其中對國際晶片巨頭高通的罰金高達60.88億元,雖然只佔其2013年在華市場銷售額的 8%,但是這一反壟斷處罰終結了高通依靠其市場支配地位,在業內推動「免費反響授權」的專利模式,有效地改善了國內市場的競爭環境。
對於《反壟斷法》,我們已經邁出了法制化建設的第一步。我認為我們的政府還應該做得更好、更多,有效地規範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投資、收購行為。
郎旋風 - 郎咸平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