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方集:
港經紀業迎新思維挑戰
■內地散戶羊群心態重,市場容易出現超買超賣,香港股市可提供平衡作用。 資料圖片
繼炒殼之後,本港的經紀業務、企業融資和資產管理牌照,近日亦吸引了很多大陸買家的興趣,更特別的是,有些買家在國內從事互聯網業務而不是經營證券的,何解?
先說股市,今年7月的
中港股災再次證明香港股票市場永遠有價有市,完全發揮提款機的作用;反觀大陸股市,常常受到政府粗暴幹預,令投資者缺乏信心。而且近年隨著滬港通、上海自貿區、前海經濟特區等新政策相繼出台,不論是機構投資者或是個人投資者的資金來港管道都比前更廣,很多人憧憬內地股民對香港股票的需求才剛剛開始。
為接收內地資金作準備
香港擁有一個非常成熟的金融市場,融資能力、配套和監管都很強,亦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機構投資者參加。內地散戶的羊群心態很重,市場很容易出現超買超賣,香港的股市可以提供平衡作用。
我認為如果將證券行業的食物鏈分為以下三點,雙贏互補是有機會的:一、吸引客戶;二、提供產品;三、交易。對於第二和第三點,香港肯定可以輕易勝任,如果內地互聯網公司真的可以將客戶帶到香港,讓香港券商接力,那麼這生意便做得起來了。大陸機構的資金和用戶群數量,再加上「X港通」陸續有來,我們要好好準備怎樣轉化這挑戰為機會。
回頭說互聯網金融,過去一兩年,大陸的微貸、配資、眾籌等網上業務爆炸式增長,吸引了很多用戶。但近日政府開始盯緊這些處於灰色地帶的生意,像早前火熱的配資公司,今天飽受政府打壓,再加上股災時,客戶抵押的股票泡湯,公司走避不及,很多都損失慘重,出現經營危機。然而,這些公司過去聚集了一批為數不少的顧客,很多網商都希望將這些顧客轉移到新業務,包括為他們提供港股買賣。
最近亦有一家具內地互聯網背景、在香港起家的經紀行專攻內地顧客。他們提供簡單開戶手續,例如在國內的便利店填表,由與香港經紀行有合約關係的便利店店員拍下簽名影像,省卻在香港開戶的麻煩,有別於傳統券商做法。這些股場新秀的好處是包袱輕、想法比較出位。
港資本圈勢被染紅
很多人會問,中國較具規模的證劵商在香港早已有橋頭堡,為甚麼分第一杯羹的不是他們?這正是很久以前,內地商業銀行初來香港開設投行業務遇到的問題。那陣子,這些「XXX國際公司」,原以為仗賴內地股東背景,客源應該可以源源不絕。後來卻發覺在並沒有經濟誘因下,要求內地商業銀行的高管去配合香港派上去的投行員工跑生意,前者的反應大多是口惠而沒有實際行動。一直到近年,有了明確的分紅和介紹費制度,內地商業銀行的員工才踴躍起來。套用這邏輯在券商身上,要一個在內地買賣A股的經紀和一個在香港買賣H股的經紀共享用戶,真是談何容易!他們的想法不是從客戶服務的角度出發,而是從資金分配的角度出發,覺得一旦客人買了港股,用來買A股的錢肯定會減少,那豈不是從自己的飯碗中送飯給別人吃?這是互聯網思維的競爭者才會帶來新局面的原因。
從本土派角度出發,紅色資本一步步染紅香港的資本圈,心裏可能覺得不是味兒;然而這是經濟現實,要躲也躲不開。歷史上,舊的、保守的、落後的文化會被新的、進取的文明所征服,甚至摧毀,屢見不鮮。我們實在負擔不起抱殘守缺。
張宗永
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
本欄逢周一刊出
張宗永
圓方集 - 張宗永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