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財經評論 2016年1月12日

財經評論 2016年1月12日

財經評論:救市要快狠準


■2008年金融海嘯,華府及時救市,令經濟未受重大衝擊。 資料圖片



「救市」近來乍隱乍現,回望國內外歷次重大股災,各國救市措施及其效果,不難發現救市成功在於出手「快」及「重」。然而,一個老掉牙的道理,卻不是各國政府都能做到及明白。

1929年華爾街股災,由於當時美國奉行

自由主義,華府沒有在美股暴跌時,採取實質的幹預措施,結果導致往後漫長的熊市,美國及全球廣泛地區亦步入大蕭條。經此一役,美國之後在應對股災的風格有所轉變。

美國吸取失敗教訓
1987年「黑色星期一」,美股暴跌逾20%,華府吸取1929年的教訓,及時大力救市,以減息及回購股份等多種手段,緩解市場恐慌情緒。結果,美股翌日開始反彈,並於兩年後重返1987年的高位。至於2008年金融海嘯,華府在危機之始,不但為貝爾斯登公司提供緊急資金、接管房利美和房貸美、援助美國國際集團(AIG),更開啟量化寬鬆(QE)政策。在華府積極救助之下,美股於2009年初觸底反彈。

除卻美國,香港在1997年金融風暴的入市行動,及台灣在1990年應對島內資產泡沫的措施,均反映出政府救市必須迅速及重手,若不然就會重蹈日本於1989年的覆轍。日本1989年同樣發生金融危機,但該國直到1998年才推出大規模的救市政策,經濟已度過「失去的十年」,救市效果不能稱之為好。

救市計劃推出的時機是影響政策效果的關鍵,當政府處理股災的態度越明確,應變速度越快,就越能減少市場震盪,並縮小金融危機的影響。綜觀歷次股災救市,不少發生於市場經濟體系,政府出手幹預市場早已不是甚麼禁忌,反而最為人關注的是股災發生時,政府救市是否及時和有效,防止股災對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造成過大的傷害。

同樣處於經濟周期的轉彎點,1929年大蕭條的最大教訓,是政府當時救市不及時,任由股災演化成金融及經濟危機;而2008年金融海嘯,由於華府及時出手,一度被稱為「百年一遇」的股災對經濟衝擊相對較小,海嘯後美國經濟亦恢復得較快。有股災,當然要快速「落重藥」救市,但若然僅是市場調整,何以小題大作,誤人誤己。

記者:賴俊達

財經評論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