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模式 不再吸引 2016-01-06
中國政府銳意開放國內資本市場,與國際接軌。目前內地與海外投資者仍然處於「試水溫」階段,投資取向和習慣未見根本性變化,率先出現變化的,可能是一眾外資大行對中外合資企業的興趣。
近月,接連有外資銀行出售其合資信託企業持股。德銀剛剛宣佈出售其在北京華夏
銀行的20%股權,市值 40 億美元,結束近 10 年投資關係;摩根士丹利亦在去年 12 月悉售在 2008 年收購的杭州工商信託 19.9% 股權;麥格利則出售了華澳國際信託的 19.9% 股份。亦有消息指,巴克萊將其合資企業新華信託的持股大幅削減至只剩 6%。目前中外合資信託公司餘下不足 10 間。
外資大行紛紛打退堂鼓,因為在去年 12 月中,中國信託業協會組織制定了行業評級指引,旨在加強行業自律管理、增強信託公司的風險防禦能力,這項嚴厲的新監管規定亦降低了外資行參與資產管理、私人股本和信貸業務的吸引力。
事實上,多年來外國企業在合資公司中只能持有少數股權,角色相當被動,主導權往往在中資合作夥伴手中,亦間接令多數合資企業難以打響名堂。他們過去一直「留守」,只因為相信中外合資企業,是他們打入中國、接觸中國客戶的唯一途徑。
然而,滬港通、中港基金互認,以至傳聞今年內「落地」的深港通等項目已為外資行打開方便之門,提供更直接接觸中國投資者的渠道,外資行自然不需再參與自己沒有話語權的合資企業。
普遍分析認為,許多外資金融機構正在重新評估其在內地的發展策略,2016 年可能再迎來外資撤出內地合資企業的高峰。
王冠一財經頻道
國際視野 - 王冠一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ongsir.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