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6年8月9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6年8月9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內銀糟 內險更糟
2016年08月09日


國壽昨收報18.14元,升2.3%。(資料圖片)




市場進入一段依賴追落後支撐的升勢,內銀、內地券商股都有上升,尤其是前者,唯獨保險股就是一直落後,未見有起色。除一隻太平洋保險(2601)表現較佳之外,中國人壽(2628)

現水平根本距離年初高位還有一段距離,中國平安(2318)雖概念多多,股價卻不外如是。 

內地掀起一場強監管運動,焦點集中在銀行業,但其實內地保險行業方面,亦頒布眾多監管修訂。如投資的資金運用、短期保險產品及一些聲稱高回報的產品導致資金年期錯配問題;而近日就是要在披露上有更嚴格限制,查明股東資金來源及股東身份、險企近日亦要就十大風險進行自我審查。 

保監會主席項俊波一句:不能讓保險公司成為部分股東的提款機,保險行業要由真正有心的股東經營,頗可圈可點。上半年保險企業整體保費收益增37%,有逾1.8萬億元人民幣,壽險公司保費升幅更逾五成。但上半年整體保險行業利潤卻跌54%,僅1,050億元人民幣。換句說話,保險公司每月保費收益似足有盈喜格局,但到年中埋數卻幾乎間間都要發盈警。毫無疑問,問題就是出在投資收益方面,半年計,它們的實際資金運用收益跌四成多,遂成左右盈利最大因素。 

 
自有內地保險股來港上市以來,保險股盈利由始至終都是關乎於投資收益,而非實收保費收益。表面上很多險企新業務價值都有高雙位數增長,但為何盈利總是靠投資收益定奪?很明顯,內地險企鬥數文化盛行,每年年初的開門紅效應,個個比併年初產品銷售增長,但競賽背後依然故我充斥大量收益保證產品作銷售招徠。 

萬能險是內地最熱賣產品,賣點不在於保障,而是最少2.5厘收益保證。基於內地長期投資渠道有限,債券收益率續向下,險企很自然只有兩條出路:一、另類投資;二、股票。近年一眾保險股紛加大另類投資項目,半年計相關投資佔資金運用餘額逾三成,佔比可觀。須知所謂另類投資大部分是房產相關項目,海內外都有,風險稱不上有限。

股票投資方面,近年舉牌活動相關熾熱,內地媒體統計過10間保險公司舉牌逾30間上市公司,涉逾3,000億元人民幣,大部分均未返到家鄉。隨著股價下跌,這部分險資某程度被鎖死,但它們持公司股權比例高。的確,很多保險公司已被利用成為資金機器,但在內地,就算誠心誠意做好保險產品,收大量長期保費收益,資金再投放從來選擇不多。整個內地金融制度、資金投放出路繼續有所不足,保險公司仍走不出目前經營困局,情況或比銀行業更糟,所不同是,銀行是有資金壓力,險企卻是有資金持續過剩的壓力。

逢周二、四刊出
回首頁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