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
改革制度好過花錢
■政府早在廿年前就知道公私營醫療失衡,但一直沒任何實質的政策改變。 資料圖片
財政預算案,有人說太過保守,「李生,咁你畀呢份預算案幾多分呢?」財爺宣讀預算案後,記者如是問我。
她不知道,我是從來都不打沒有標準的分;50、85、99……其實又有甚麼意義?
「人家講了兩小時,我就只回敬兩個數字,對人家不公道吧」。這份蕭規曹隨的預算案,是一貫政府的方針,給它評分,其實就是給整個政府評分。
老實說,要是真的要為特區政府及這個社會下一句概括的評語和建議,我會說:「解決社會問題,不只是花多少錢,更重要是錢怎樣花。」政府固然有這個思想的盲點,市民也有同樣的大迷信。
政府真正要解決的問題,絕對不止要用錢,更多是制度改革;教育、醫療、高齡人口生活等,錢只不過是整條算式的其中一個因素。
以佔了經常開支18%的公共衞生為例,政府早在廿年前就知道公私營醫療失衡,最近幾年也進行過公眾諮詢。
一直沒有任何實質的政策改變,說到底,醫學界既得利益太龐大,權力也傾斜。雖然醫學界歸咎藥物成本上升,但其實醫管局68%以上開支是工資,藥物佔不到10%。
至於香港私營醫療的成本結構,也差不了多少。然而,在其他一般私人保險普及的國家,保險公司作為付費一方,往往可以代表消費者,控制醫療服務供應者的收費。
在香港,保險公司只是提醒醫生保單已註明索償要合乎「醫療所需」,保單持有人未發聲,卻已經觸動業界神經。原則上,合約白紙黑字,又豈可能單方面改?說穿了,權力腐化,白袍聖人也不能幸免;就算有醫療融資改革,真的可以控制醫療開支上升嗎?開支膨脹,又真的代表香港人更加健康嗎?
利世民
http://www.fb.com/leesimon.hk
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利世民
利字當頭 - 利世民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