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行止借「不可能定理」 點破「一人一票」最大作用
歷來最年輕奪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阿羅(K.J. Arrow, 1921-2017)近日去世,《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在今日該報專欄,跟公眾分享阿羅的成名作《社會選擇及個人價值》(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
lues),對當前香港如何富有「現實意義」。
林行止指出,阿羅在書中一開始即承認,透過組合一個社會中不同個人偏好的模式(individual preference pattern),本是最能凝聚社會共識的方法;在行民主政制的資本主義社會中,通常一是訴諸投票,一是訴諸市場。
但林行止指出,香港既不能自決投票,經濟亦遭不少大企業壟斷,而阿羅透過5組數理程式更發現,由至少2個偏好不同的人,在3個選項上進行投票選擇,都難以達致大多數人滿意的決定,反映「一人一票」的「少數服從多數」原則,效益反不及大權在握者決定的「社會偏好」,令大多數人不能不或不得不自願接受,是為「阿羅之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但林行止強調,阿羅亦指出,「少數服從多數」最能防止「最壞」的情況發生,仍有可取仍應爭取;市場機制方面,「不可能定理」也證明,由於消費者也可因遭廣告誤導而作出非理性選擇,被炒熱捧紅的產品,其實不一定是大眾歡迎的。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林行止分享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post85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