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0年8月7日 星期五

林氏力牆 - 林本利 2020年8月7日



林氏力牆 - 林本利 2020年8月7日


蘋論:如何突破一萬美元收入? - 林本利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資料,去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在全球186個國家中排名65,與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國家的水平相若。但中國人均GDP仍低於全球平均11,000多美元的數字,與先進國家和地區(包括香港排13,人均GDP接近5萬美元)仍有一段很大距離。

自從1978年鄧小平推行經濟改革開放政策後,中國經濟增長和發展世人有目共睹。中國上世紀自二次大戰結束後,經歷內戰,以及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連串政治運動,國家陷入一片混亂中,到1978年人均GDP只得156美元。經過40多年急起直追,現已達到1萬美元,14億人口, GDP高達14萬億美元,屬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若以GDP的購買力計算,中國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系。

然而,不論現在是全球第一抑或第二大經濟體系,由於人口眾多,中國人均收入仍然與西方先進國家差距很遠。過去數十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令7億人口脫貧,今年政府目標是全民脫貧。但所謂脫貧,不過是指每日收入高於約2美元,即每月60美元,大約400多元人民幣。最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便指出內地仍有6億人口月均收入只得1,000元人民幣,數字反映貧富差距極其嚴重。

經濟轉型 順應民主訴求

中國若想進一步發展,收入和生活質素與先進國家和地區(特別是亞洲四小龍)拉近,可以借鑑它們的發展經驗。就以香港為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均收入大約1萬美元(以今日購買力計算),但經濟依賴出口工業產品,面對石油危機,本地工資上漲,經濟一度陷入困境。當時憑藉港英政府在政策上作調整,經濟轉型,不但可以突破人均GDP的1萬美元關口,還在人權、自由、民主、法治和廉潔方面得到顯著改善。

二次大戰後,大量內地人移居香港,人口急增,帶來嚴重房屋、教育、醫療和就業等問題。當時的港英政府以為內地移民只是過客,待內地政局穩定後便會返回內地,加上缺乏財政收入,故此一直奉行「積極不幹預政策」,在社會及經濟事務上無為而治。及至1966年及1967年發生暴動,獨立調查及內部調查都發現市民對政府施政不滿,貪汙猖獗,年輕人生活和發展空間有限,於是在政策方面作出調整。1971年至1982年出任港督的麥理浩,勤政親民,為香港未來經濟及社會發展奠定良好基礎,這段期間的經濟增長率平均每年約9%(現在是-9%),恒指平均每年升幅超過30%。

港督麥理浩推出10年建屋計劃,之後又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令市民可以安居樂業。在教育方面,政府在1971年推行六年免費教育,之後麥理浩擴展至九年,並增撥資源資助大專教育,讓不少基層學生可以透過教育脫貧。麥理浩又透過在各區成立民政處(後改稱民政事務署),加強政府與市民的溝通。而最重要的就是在1974年成立廉政公署,嚴厲肅貪,把貪官引渡回港受審;並提高公務員及紀律部隊的薪酬,期望高薪養廉。加上志願組織和慈善機構在醫療、長者及青少年服務方面的投入,讓香港在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的社會服務大幅改善。隨著內地推行經濟改革開放政策,大量工廠北移,香港經濟成功轉型至服務業,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隨著經濟環境改善,市民落地生根,對民主自由自然有一定訴求,麥理浩1982年離任,當年舉行首次區議會選舉,而《基本法》亦列明香港可以循序漸進方式邁向雙普選。

故步自封 貪腐揮之不去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浪費了頭30年在政治運動和鬥爭中,到1978年才專注發展經濟,但貪汙腐敗問題依然阻礙中國發展,打貪成為政治鬥爭工具,當權者以此作為藉口排除異己。戰後不少發展中國家都因為沒有處理好貪汙問題,以致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無法取得突破。中國未來經濟若要進一步發展,視乎能否完善政治體制和司法制度,真正落實法治,肅貪倡廉,並且要推動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拉近和富裕地區的收入差距。若果當權者不肯正視體制的問題,故步自封,為私利走回頭路,權力鬥爭不絕,還禍及香港,恐怕未來一段時間,會像很多發展中國家一樣,停留在中等收入水平,貪腐問題揮之不去。

林本利
周一至周六刊出
林氏力牆 - 林本利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s.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