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闊投資│德國模式不會是中國主流(小勇哥)
拉闊投資│德國模式不會是中國主流(小勇哥)
近期市場流傳一種說法認為,經過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和2020年新冠疫情的兩次衝擊,中央領導層由效法英美轉為向德國取經。
恒指上周五低見24581點,創9個月新低。連續反彈兩日後,昨日再度回軟。上
週五恒指市淨率(P/B ratio)跌破1,只有0.98倍;國指市淨率亦只有0.92倍。彭博綜合券商今年預計盈利增長34%,恒指預測PE為11.9倍,國指則為9.6倍。
下載Yahoo財經APP
美股、外匯、加密貨幣免費即時報價,自選投資組合獲取相關新聞提示。
恒指曾經跌破淨值三次,分別是98年亞洲金融風暴、2016年初A股熔斷、2020年3至5月歐美新冠疫情高峰期間。根據均值回歸,每次「破淨」後都必定由折讓重返溢價,但力度一次比一次低。2016年那次反彈至1.5倍;去年則只反彈至1.3倍。與98年那次反彈至兩倍以上,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昨日中港走勢迥異,內地四大指數中,上證、深成指、創業板均上升,只有科創板下跌。雖然升跌幅度在1%以內,但新能源、半導體等科技股的交易擁擠程度達到歷史高位後仍在整固,消化過高估值。本港受政策正面打擊的大型科技股回升兩日後,昨日亦倒跌收場,仍然是處於調整階段。
由於住房、教育、醫藥、娛樂相繼被政府打壓,甚至接近毀滅,相反新能源,電動車、半導體等先進製造業升個不停,估值超高。近期市場流傳一種說法認為,經過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和2020年新冠疫情的兩次衝擊,領導層意識到工業體系完備非常重要,政策取向「重製造、輕服務」,由效法英美轉為向德國取經,通過發展製造業帶動GDP增長。
兩地樓市教育政策相似
最初是住房政策,中央2016年提出房住不炒政策後,近年全力支持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應,推動建立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這種以租賃房為主的政策正是德國模式的特色之一。
另一種特色是強大的製造業及健全的職業教育。「十四五」規劃首次提出「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習近平4月亦作出重要指示: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再加上,早前大陸重手打擊補習培訓行業,有指是因為要推動更多青年人投身製造業。當更多人轉讀職業教育,本科大學的競爭自然減少,補習行業重要性便大幅下降。
德國解決看病難問題,採用「混合型」醫療保障模式,以社會健康保險為主,商業保險為次。該制度認為合理支付才能提高醫保基金使用率,保障醫療服務品質。支付方式採用Diagnosis-related group(DRG)。DRG是分析病情後納入不同診斷組別打包治療,可規範治療流程及控制治療費用。中國正在進行醫保支付改革,各省均有1個城市作為DRG試點,正逐步全面推廣這種模式。
小勇認為中國的確借鑒德國模式,解決住房、教育、醫藥三大內地生活成本。中央要移動這三座大山,主要是回應「七普」(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口正出現老齡化、少子化、不婚化的趨勢。為了鼓勵生育,才會重槌打擊住房、教育、醫藥三大行業,令相關股份受累。
至於德國的「小金融、大實體」模式是否會在中國複製呢?小勇相信機會不大。中國仍需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德國製造業以銀行這種間接融資為主,但中國現正轉變發展模式,以科技創新為動力,而科技創新雖然回報很高,但風險不低,適合用股權這種融資方式進行。然而,德國金融體系相對保守,風險投資和股市發展滯後,支持創新發展的融資能力不足。
小勇相信,中國不會以德國模式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流模式,只會取其優點,仍然會全力發展科技創新、碳中和,並推動股債市場繁榮。小勇在中港股市出擊,仍以科技股為主。新能源、電動車、半導體現時處於估值消化期,走勢顛簸過後,仍是未來的主角。
小勇哥
Yahoo Money Talk客席主持、投資達人
本欄逢周四刊出
拉闊投資 - 小勇哥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k.finance.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