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2年3月28日 星期一

明報月刊 - 曾淵滄 2022年3月28日

明報月刊 - 曾淵滄 2022年3月28日


全球供應鏈從互相依賴走向各自分家?(曾淵滄)

二○二○年開始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後,全球許多工廠停工,一停工就影響了下遊的供應鏈,一路下去,整條供應鏈又斷了。去年,全球許多汽車工廠生產量大幅減少,原因就是因為缺乏汽車用的芯片,就這麼一片小小的芯片短缺,汽車廠要停工了。近日,俄烏戰爭爆發,

又是另一輪的供應鏈大災難,據說烏克蘭生產的氖氣佔全球供應量的一半,而氖氣是生產芯片必須的原材料,戰爭使到烏克蘭的生產停頓了,可以想像,未來全球芯片供應會有多緊張。全球供應鏈不單影響工業生產,農業也一樣受到影響,烏克蘭是全球一個重要的小麥、粟米等農產品的產區,小麥短缺會影響麵粉與啤酒的生產;粟米短缺會影響養豬與養雞業。俄羅斯的石油與天然氣也是世界主要的供應區,戰爭引發許多國家經濟制裁俄羅斯,影響俄羅斯的石油與天然氣出口,造成全球許多國家地區能源短缺。能源短缺的結果,將帶來更大影響。

中國以雙循環政策自給自足
疫情總會有結束的一天,戰爭也一樣會結束。不過,中國的崛起、許多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與反制裁,絕對不容易使到全球供應鏈恢復過往的日子。

最早為全球供應鏈做出安排的國家是中國,早在數年前,特朗普突然禁止所有的美資企業與中國的中興通訊做生意,一下子,中興通訊就陷入休克狀態,全面停產。隨後,也許考慮到禁止中興通訊與美國企業做生意也會影響美國企業的利益,最終特朗普決定放生中興通訊,改為要中興通訊繳付一筆巨額罰款。

不過,經過中興通訊這一役,中國政府明白了長遠的將來,始終不能依賴美國的技術來支撐自己的供應鏈。於是,中國全國就開始了內循環與外循環的雙循環大政策。所謂「內循環」,就是要求中國生產的東西,由上遊至下遊,全部不經外國、全部自給自足,但這的確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也不易做得到,特別是成本的考慮。今日全球一體化,構建了一個非常複雜的供應鏈,最基本的理由就是成本的考慮。當初,全球一體化、全球分工,就是為了降低成本而開始的,先進國家的工資成本高,便把部分生產工序轉到生產成本低的地方,今日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工廠,正是因為當年大量的西方國家把他們的生產工序轉移到中國。不過,隨著中國的工資成本不斷上升,中國也有工廠把生產工序移到另一些生產成本比中國更低的地方,今日中國的工資成本已經比東南亞及南亞的許多國家高,因此東南亞及南亞也就成了中國工廠外移的熱門地點。

不過,生產線的外移,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單一生產成本的計算,還得考慮整條供應鏈的成本與物流管理。當初,中國之所以能崛起成為世界工廠,就是因為中國能在某些城市建立非常完整的生產供應鏈,使到整個生產過程能夠做到即時供應(Just In Time)的效率,大大降低後備存貨的需求,也降低了總成本,總成本不單是要考慮生產成本,也要考慮物流成本、時間成本、存貨成本、過時報廢成本,因此儘管不少東南亞及南亞國家的工資成本比中國低,這些國家依然無法全面取代中國。

如何保住生產程序不外移?
所謂中國的崛起,展現出來的就是中國的總生產力(GDP)。二○二一年,中國的GDP為十八萬億美元,而美國為二十三萬億美元,中國的GDP與美國的差額,幾乎每一年都在拉近一些,距離拉近意味著中國的人均收入每年都大幅增加,人均收入增加意味著工資提升,工資提升意味著中國也會面對西方先進國家所面對的問題,即不得不將生產過程搬到生產成本較低的地區,要保住生產程序不外移,同時能提升人均收入,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生產自動化,滅少勞動力的需求;二是增加勞動力的供應。自動化要面對兩項挑戰,一是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是否值得當然要經過詳細的計算;二是要面對現有員工的反對壓力,自過去至今,不少美國企業之所以無法走向自動化,主要原因就是工會力量太強,工會強力反對資方生產自動化,因為自動化意味著可能出現的裁員行動。

過去四年,特朗普很努力地想重整美國的製造業,今日的拜登也同樣努力要求美國企業將生產工序搬回到美國,學習中國那樣讓整條供應鏈在美國自給自足、不假外求,但是特朗普的四年任期結束時,他重整美國製造業的努力沒有結果,拜登剛剛開始這麼做,不過相信阻力也不小。

特朗普曾經希望通過大幅徵收中國產品的關稅,以降低中國產品在美國的競爭力,從而推動美國工廠回流,但是事實證明了,特朗普的貿易戰失敗了,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順差有增無減,美國消費者在面對中國產品加價之後,依然繼續購買中國產品。美資工廠沒有回流,美國政府向中國產品徵收的關稅最終由美國消費者承擔,甚至工資成本可能比中國低的其他國家,所生產的東西儘管佔有關稅上的優勢,也無法全面取代中國產品,這又涉及產品競爭力的另一項重要因素,那就是產品的質量。

不過,隨著中國不斷崛起,美中之間的經濟戰不可能停止,雙方都一定盡力維持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供應鏈的過程不能成為對方卡脖子的工具,最終的結果就可能是全球供應鏈分家,成為互不依賴的陣營。

(作者為財經評論員。)
明報月刊 - 曾淵滄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mingp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