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中國關稅 效果不及加其他國家
美國加中國關稅 效果不及加其他國家

美國加中國關稅 效果不及加其他國家
起初,世人都以為,特朗普上台後,會以中國作為加關稅的主要對象。結果,他對中國的關稅,只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加10%;卻對另外兩個貿易夥伴墨西哥與加拿大,一律徵收25
%的關稅,出手比對中國還要重。至於其他國家,他就以對等關稅的方式對待,並沒有特別針對中國。
為甚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相信他身邊一定有智囊告訴他,怎樣徵收關稅最為有利。
一般而言,向外國徵收貨品入口的關稅,只在頭段較為有效;其後若加完一次又一次,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會變成害人終害己。
現實是特朗普並非今天才開始徵收中國關稅,他上次當總統時,已發動貿易戰,強徵中國關稅。通常,關稅會由入口商負責支付,而入口商會先選擇把關稅的成本轉嫁給生產商,亦即是要求生產商減價,生產商面對壓力,唯有壓縮成本,包括試圖減工資、降租金,及要求原料供應商減價。有時,出口國亦可能會透過貨幣貶值,助生產商應付危機。
中國生產商的稅項是壓縮成本,所以美國加關稅的初期,壓力大部分由中國的生產商承受。然而,生產成本不是話壓就可以壓的。它的延展能力總會有極限。去到壓無可壓的時候,亦即是無利可圖的時候,生產商可能寧願拒絕接單,也不會做蝕本生意。在這種情況下,入口商唯有犧牲部分自己的利潤,或把關稅的成本轉嫁給美國的消費者。
拜登任總統的時候,他的財長耶倫已告訴他,部分關稅徵得高的中國入口貨,價格已比加關稅前提升,亦即是說,關稅的部分成本已實際上轉嫁了給美國的消費者。人們本以為拜登會為了避免通脹,而調低美國的關稅;但礙於民情,他沒有減關稅,改由聯儲局加息的方式去遏抑通脹。
現在,特朗普再次上台,他面對的情況與拜登差不多。大部分中國產品的關稅其實已加無可加,再加的話,中國廠商已沒有太多的餘力去承受,他們只好堅守底價,不肯再減。如果美國入口商堅持施壓,他們寧願把產品賣去別的地方。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再向中國增徵關稅已不會有作用,後果大部分將由美國的消費者自己來承擔。因此,特朗普寧願向那些未增徵過關稅的國家增徵關稅,因為這類國家的生產商之前沒有被美國關稅擠壓過,可能還享有一定的邊際利潤供美國去榨取。
此之所以,特朗普雖然在競選期間多次揚言,要對中國增徵60%的關稅;但上任後卻遲遲未把關稅加至這個水平。因為,他的技術官僚一定會告訴他,若是他把矛頭集中指向中國,後果將大部分由美國的消費者來承擔。屆時,美國物價就會上升,聯儲局將不得不加息,以遏抑通脹。這可不是特朗普想見到的景象。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