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羅是揚專欄 - 羅是揚 2025年8月8日

羅是揚專欄 - 羅是揚 2025年8月8日


【羅是揚專欄】被裁保持和理非
【羅是揚專欄】被裁保持和理非
港股重上兩萬五,新股市場亦見熾熱,今年金融界光境最起碼比過去兩年已大幅改善,不過業界招聘市場未見明顯好轉。銀行、證券行裁員的仍不時聽聞,預計自己有機會失業、或已失業等待聘書的行家,依然不計其數。

AI普及會否加快投行職位被淘汰

?肯定會,但又未必快得過資料搜集或重複性工作的職位。將工作自動化,即行內通稱的Automation,早在十多年前已經開始,對數、入機、結算等工作,稍有規模的金融機構早已Automat多年,而且系統亦不斷優化中。自動化過程中,早已流失了一大批職位。

Front Office的情況則略有不同,縱然交易指令等操作,大部分亦已經自動化,但似乎都未做到取代交易員的程度。AI在投行的運作,根據筆者接觸過的系統,主要是一早預設了大批Logic,當遇到A情況,系統會怎樣做;當遇到B情形,系統又會怎樣做等,同時附帶Alert功能,提醒前線交易員最新狀況,最終決定如何操盤的,依然是人腦。遇上極端市況,交易員會根據其經驗處理,將利益最大化或將損失減至最低,AI或許很快也能達到這程度,但在學習與應用階段中,應該還有些許時間。

不過,金融機構始終是講求「做數」與「交數」的行業,當前線盈利能力下降,裁員終究不能避免。大規模的人手調整,如早前的行山銀行,暫時未見再有,但小規模的變動,卻幾乎每日都發生,或屬結束某一業務,又或一個組別減去一兩個人。金融機構與員工講拜拜,禮儀上有很多與其他行業不同的地方。一般行業裁員,通常是補回一個月通知的薪金,按年資支付遣散費,以及處理假期及強積金公積金等問題。然而投行裁員,雖然通常都有肥雞餐,表面上也算為被裁員工提供一定的心理補償,但補償過後,卻有一系列的條款要遵守,務必令員工即使心生怨恨,也要保持和理非。

投行的離職通知期,只有很低級的員工才會是一個月通知期,基本員工普遍都是三個月通知,董事以上級數的,半年通知期也並不罕見。萬一被裁,這通知期的薪金,還是會照樣支付給你的,道理上你是應該要繼續上班的,但實際上,卻會叫你立即收拾細軟離開,甚至連細軟都不用收拾,立即拿信就要走,你桌面上的所有東西,會由專人收拾後,再速遞到你家中。為甚麼呢?

原因之一,是避免職員拿著個紙皮箱離開的尷尬場面,被收錄在鏡頭內。最糟糕的情況當然是被傳媒拍到,到時又要進行一系列的溝通與解話;在這個手機鏡頭解像度超級高,人人都可報料,人人也可以是記者的時代,就算被其他人拍攝到,也是公司層面絕不想發生的事。第二,是投行人的工作難免牽涉賺蝕,若心懷不滿的被裁者回到Trading Floor大肆破壞,又或刻意做些明知會大幅虧損的交易,這是預計不到的。被裁即走,無疑是最安心的做法。

「又唔駛返工,又照出糧,咪好正?」對呀,但這建基於投行職位的波動性一向較高,這些都是等價交換來的。這段繼續有糧出的空檔期叫做Garden Leave,意思就是要你種種花、剪剪草就一天。Graden Leave的作用,其實就是「過冷河」,要將你與敏感消息隔絕一段時間,慎防你若轉投其他主要競爭對手,連最新策略也洩露給別人知道。

如果我在Garden Leave期間找到工作又怎處理?這要視乎閣下的合約,有沒有一個叫Non-Competition的條款。簡單來說,就是離職的某段時間內,不准轉投與前公司有競爭關係的公司。舉例說,投行被裁後去了當教師,就算Garden Leave未完,前公司因此而追究你責任的機會甚微;但若果你轉投另一間投行,即使你所屬的新部門與前公司所屬的舊部門,未必經營相同業務,百分之一百前公司也會向你索償。坐到Garden Leave完結才可返新工,這是基本,就算新僱主肯替你賠錢也不行。某些較嚴謹的條款下,甚至Garden Leave完給後,Non-Competition條款仍然生效,員工也只能坐多一會等運到。Non-Competition條款的存在,限制網中人只能保持和理非。

還有一個更厲害的條款,不少投行人合約中也包含的,叫Non-Solicitation,直譯叫作不勸誘,用人話講就是禁止挖角。同事A被甲公司裁走後去了乙公司,與前同事B一同數落甲公司的不是,更伸出橄欖枝叫同事B一同過檔闖天下,結果呢?同事A被甲公司引用Non-Solicitation控告,惹上官非。雖然這較多發生在高層跳糟、想把心腹也挖走的情況上,但普遍來說,被裁也同樣適用。然而這條款有一個重大的盲點,就是「如何證實是我挖角的?」心腹見高層被裁後,主動要求跟隨離開,是否算勸誘?為免誤墮法網,後來有人想出一套方法:找間獵頭公司當中間人,做戲同時物色幾位人選,最後選中想挖角的哪一個。由於整個過程,不是經由同事A與同事B直接接觸,而是由第三者篩選過後的決定,這樣勸誘就不存在了,對嗎?

人生總有高低,面對被裁,悲觀的當然擔心將來生計,不過樂觀地想,不也是一個暫作休息的機會嗎?和平理性非暴力,保持平靜的心態,才能應對接踵而來的挑戰。

羅是揚

【羅是揚專欄】被裁保持和理非
港股重上兩萬五,新股市場亦見熾熱,今年金融界光境最起碼比過去兩年已大幅改善,不過業界招聘市場未見明顯好轉。銀行、證券行裁員的仍不時聽聞,預計自己有機會失業、或已失業等待聘書的行家,依然不計其數。

AI普及會否加快投行職位被淘汰?肯定會,但又未必快得過資料搜集或重複性工作的職位。將工作自動化,即行內通稱的Automation,早在十多年前已經開始,對數、入機、結算等工作,稍有規模的金融機構早已Automat多年,而且系統亦不斷優化中。自動化過程中,早已流失了一大批職位。

Front Office的情況則略有不同,縱然交易指令等操作,大部分亦已經自動化,但似乎都未做到取代交易員的程度。AI在投行的運作,根據筆者接觸過的系統,主要是一早預設了大批Logic,當遇到A情況,系統會怎樣做;當遇到B情形,系統又會怎樣做等,同時附帶Alert功能,提醒前線交易員最新狀況,最終決定如何操盤的,依然是人腦。遇上極端市況,交易員會根據其經驗處理,將利益最大化或將損失減至最低,AI或許很快也能達到這程度,但在學習與應用階段中,應該還有些許時間。

不過,金融機構始終是講求「做數」與「交數」的行業,當前線盈利能力下降,裁員終究不能避免。大規模的人手調整,如早前的行山銀行,暫時未見再有,但小規模的變動,卻幾乎每日都發生,或屬結束某一業務,又或一個組別減去一兩個人。金融機構與員工講拜拜,禮儀上有很多與其他行業不同的地方。一般行業裁員,通常是補回一個月通知的薪金,按年資支付遣散費,以及處理假期及強積金公積金等問題。然而投行裁員,雖然通常都有肥雞餐,表面上也算為被裁員工提供一定的心理補償,但補償過後,卻有一系列的條款要遵守,務必令員工即使心生怨恨,也要保持和理非。

投行的離職通知期,只有很低級的員工才會是一個月通知期,基本員工普遍都是三個月通知,董事以上級數的,半年通知期也並不罕見。萬一被裁,這通知期的薪金,還是會照樣支付給你的,道理上你是應該要繼續上班的,但實際上,卻會叫你立即收拾細軟離開,甚至連細軟都不用收拾,立即拿信就要走,你桌面上的所有東西,會由專人收拾後,再速遞到你家中。為甚麼呢?

原因之一,是避免職員拿著個紙皮箱離開的尷尬場面,被收錄在鏡頭內。最糟糕的情況當然是被傳媒拍到,到時又要進行一系列的溝通與解話;在這個手機鏡頭解像度超級高,人人都可報料,人人也可以是記者的時代,就算被其他人拍攝到,也是公司層面絕不想發生的事。第二,是投行人的工作難免牽涉賺蝕,若心懷不滿的被裁者回到Trading Floor大肆破壞,又或刻意做些明知會大幅虧損的交易,這是預計不到的。被裁即走,無疑是最安心的做法。

「又唔駛返工,又照出糧,咪好正?」對呀,但這建基於投行職位的波動性一向較高,這些都是等價交換來的。這段繼續有糧出的空檔期叫做Garden Leave,意思就是要你種種花、剪剪草就一天。Graden Leave的作用,其實就是「過冷河」,要將你與敏感消息隔絕一段時間,慎防你若轉投其他主要競爭對手,連最新策略也洩露給別人知道。

如果我在Garden Leave期間找到工作又怎處理?這要視乎閣下的合約,有沒有一個叫Non-Competition的條款。簡單來說,就是離職的某段時間內,不准轉投與前公司有競爭關係的公司。舉例說,投行被裁後去了當教師,就算Garden Leave未完,前公司因此而追究你責任的機會甚微;但若果你轉投另一間投行,即使你所屬的新部門與前公司所屬的舊部門,未必經營相同業務,百分之一百前公司也會向你索償。坐到Garden Leave完結才可返新工,這是基本,就算新僱主肯替你賠錢也不行。某些較嚴謹的條款下,甚至Garden Leave完給後,Non-Competition條款仍然生效,員工也只能坐多一會等運到。Non-Competition條款的存在,限制網中人只能保持和理非。

還有一個更厲害的條款,不少投行人合約中也包含的,叫Non-Solicitation,直譯叫作不勸誘,用人話講就是禁止挖角。同事A被甲公司裁走後去了乙公司,與前同事B一同數落甲公司的不是,更伸出橄欖枝叫同事B一同過檔闖天下,結果呢?同事A被甲公司引用Non-Solicitation控告,惹上官非。雖然這較多發生在高層跳糟、想把心腹也挖走的情況上,但普遍來說,被裁也同樣適用。然而這條款有一個重大的盲點,就是「如何證實是我挖角的?」心腹見高層被裁後,主動要求跟隨離開,是否算勸誘?為免誤墮法網,後來有人想出一套方法:找間獵頭公司當中間人,做戲同時物色幾位人選,最後選中想挖角的哪一個。由於整個過程,不是經由同事A與同事B直接接觸,而是由第三者篩選過後的決定,這樣勸誘就不存在了,對嗎?

人生總有高低,面對被裁,悲觀的當然擔心將來生計,不過樂觀地想,不也是一個暫作休息的機會嗎?和平理性非暴力,保持平靜的心態,才能應對接踵而來的挑戰。

羅是揚


羅是揚專欄 - 羅是揚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