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GDP有增長 就業人數卻下降
為何GDP有增長 就業人數卻下降

為何GDP有增長 就業人數卻下降
前政府經濟顧問歐錫熊日前指出,與2018年相比,如今GDP有增長,但就業人數卻下跌,有人因而質疑GDP增長的真確性。
其實,這種「無就業式的經濟後甦」(jobless
recovery)別的地方也出現過,並不代表政府在統計數字上造假。
通常,經濟增長可以由兩種方式所帶動:一是量變,二是質變。如果純是量變,經濟成長多會伴隨著就業人數增加一起來。譬如海外的定單接多了,要增加生產,就得擴充人手,就業人數就會跟著增加。
不過,如果經濟增長是由貨變所帶動,那就業人數就不一定有增加。譬如當有新科技出現的時候,人類的生產力就會上升,但新科技可能會節省人手,令就業人數下降。工業革命、互聯網普及,以及AI應用,皆可提升生產力,卻不一定帶來更多的工作職位。
因此,無職位增長的經濟復甦,通常出現在經濟轉型的時候。新的高增值模式開始取代舊的低增值模式,有些工種就會被淘汰,如果因而失業的工人能夠很快適應經濟轉型,在新的經濟模式中找到工作,那經濟增長就可以與就業人數增加一起出現。
不過,如果新的經濟模式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含量比較高,非那些因工種被淘汰而失業的人可勝任,那就可能只有經濟增長,卻沒有職位增加。
互聯網的普及,對零售業帶來的衝擊很大,網購可以取代大量售貨員的工作。這些失業的售貨員,或許可以轉行去賣保險,卻不容易轉行去寫電腦程式或設計結構性金融產品。

這正是香港現時的情況。我們的經濟不是沒有增長點,金融業、專業服務、創新科技,以及貿易與物流都做得不錯,但這些行業提供的工作崗位卻不是人人都做得來。結果,香港既有工作找不到人做,又有人找不到工做。
與此同時,新興的高增值產業還是有能力為香港帶來一定的經濟增長。
香港開埠以來,經過多次經濟轉型,都十分成功。先由漁農業轉為貿易運輸;再由貿易轉為製造業;然後由製造業轉為服務業。期間工作的性質雖略有轉變,但基本上仍是勞力密集的,稍作培訓已可勝任。所以轉型沒有帶來太大的陣痛。
可是,今次轉型的挑戰卻大得多,我們需要從低檔服務業轉為高檔服務業,需要的知識與技能都不屬同一維度。年輕一代或許還能努力去適應;但中年以上的,可能只好提早退休,返大灣區生活。
另一方面,本港為了進一步發展,必須向外招聘一批有助香港進一步成長的人才來港工作。這聽來很殘酷,但紐約、倫敦等大都會無不都是這樣做的。香港想加入他們的行列,亦只能這樣做。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