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GDP增長不俗 市民卻未見受惠
為何GDP增長不俗 市民卻未見受惠

為何GDP增長不俗 市民卻未見受惠
本港次季經濟增長達3.1%,以發達地區而言,有這樣高的增長率已屬不錯,一般歐美地區都比不上香港;然而,市民的心情卻未見雀躍,有人甚至懷疑政府公布的統計數字是否弄錯
了。原因是食肆的倒閉潮至今未完結,加上即使在旺區,吉舖仍隨處可見,令人以為經濟在衰退,而不是在增長。
不過,零售業與餐飲業的不景氣,看來與經濟興衰變化的關係不大,而更多是受到行業自身的結構性影響。自網購出現後,上網選購已取代了「行街買嘢」,舖位的功能自然減少;另一方面,年輕人的飲食偏好亦與老一代變化很大,如是導致整體經濟的好轉對這兩個行業幫助不大。經濟再好,也改變不了個別行業的新舊交替。這種情況外國早已有發生,很多百年老店,都因追不上時代,而只好日漸式微。
現實是近年本港的金融業表現十分優異,股市交投倍增,新股上市遠勝紐約倫敦,資產管理的業務亦不亞於瑞士,吸引了不少外國金融公司再度增加在香港的投入。金融業是香港經濟的中流砥柱,佔GDP的比重遠比餐飲業與零售業合起來還要大。此之所以,即使餐飲業與零售業仍不景氣,只要金融業表現出色,香港經濟仍可以有正增長。
本來,人們最擔心是關稅戰可能對香港的轉口貿易造成嚴重衝擊;然而,第二季香港的貨品出口增長了11.5%,進口增長了12.7%,可謂出乎意料地好。相信這與香港採取零關稅政策很有關係。香港在這方面的優勢,在全球的關稅都被普遍提高後,應可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香港的物流業亦會因而受惠。

可是,在第二季,香港的私人消費只增加了1.9%,連GDP增長的3.1%也趕不上,更不要說與貿易的雙位數字增長相比。那麼,香港人為甚麼在經濟增長如此明顯的時候,仍不願意去增加消費呢?我相信這與房地產市場仍相對低迷有關。
房地產是香港人儲存財富的主要工具。本港有略多於一半的家庭,擁有自己的居所。房屋是一般中產階層資產負債表上的主要資產。樓市低迷,足以令中產階層手上的財富大量蒸發。港人雖然亦會炒股,但籌碼比物業投資少很多;導致股市上升對市民帶來的收益,遠比不上因樓價下跌而蒙受的損失。當覺得自己原先擁有的財富被大量蒸發後,當然會傾向節省開支,以減少財富流失的速度。
不過,最近形勢已出現明顯的變化,住宅樓市很有機會已經轉角,今後應會先穩後升,令市民的資產負債表得到較大修復,屆時消費意欲相信亦會止跌回升。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的住宅樓價指數,已連升3個月(4、5、6月),而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更已升越今年年頭的指數;如果這種趨勢能夠持續下去,今年的樓價就有機會出現正增長,一旦樓價出現正增長,經濟的滿溢效果就會較快地被市民感受到。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