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勁一專欄 - 龔成 2025年8月5日

勁一專欄 - 龔成 2025年8月5日


蘋果有質素 現價具值博率嗎(下)
廣告
智能手機產品的生命週期短,行業標準不斷發展。因此,蘋果公司(Apple,美股代號:AAPL)必定在研發方面進行大量投資,這無可避免提高了企業的風險,以及影響了企業現金流情況。

閱讀全文
現時手機業務最賺錢年代已過,競爭激烈;加上消費者不會經常換新手機

,蘋果這種不斷開發產品的策略是否仍適合?

建立蘋果生態圈
的確,這動作對於「提高企業即時收入」的作用並無過往來得直接,但仍是值得的。除了可以鞏固市場地位,以及確保蘋果在技術不會落後外,亦有助建立蘋果生態圈,創造延伸收入。

投資者分析時,不能只集中手機業務,要分析每個策略對整間企業長遠的影響,而這種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發,保持有新產品及新技術的策略,對建立蘋果長遠的領導地位,仍是有作用的。

蘋果公司擁有以下優勢:技術、品牌、優質產品、強大分銷網、成熟硬體及軟體配合、理想服務、強大客戶群、蘋果生態圈、強大資源進行研發、持續開發新產品。

憑著上述優勢,令企業保持成長,有一定的賺錢能力,同時令這企業產生甚高的質素。

以收入的結構分析,蘋果「服務類」收入比例正不斷增加,由過往佔比一成,增長至近年佔比兩成,更重要的是,「服務類」的賺錢能力,遠較「產品類」別為高。

服務類業務包括廣告、蘋果支援、雲服務、數碼內容、支付服務,App Store等,毛利率高達70%,而產品類的毛利率只有約35%。

更重要的是,近年產品類的毛利率已沒有明顯增長,但服務類毛利率則保持增長。

蘋果在服務類增長,主要受益於雲服務、App Store、廣告、視頻、支付服務等。多年來亦不斷推出更多服務類產品,例如Apple TV+、Apple Arcade、Apple News+、Apple Fitness+、Apple Card、Apple One等,訂閱用戶正不斷增長。

長遠來說,服務類收入將進一步增長,仍能為蘋果帶來增長動力。

近期蘋果宣布將人工智能(AI)生成模型置入iPhone、iPad 與Mac 核心的個人智能系統 Apple Intelligence,為iPhone、iPad 與Mac 而設的個人智能系統,生成模型的強勁效能與個人背景相結合,將為用家提供實用且相關的智能功能。

受到相關因素帶動,蘋果股價也因此向上,相信人工智能對蘋果長遠有利,為產品提高附加值,同時吸引了客戶換手機的需求。

面臨3大風險
雖然蘋果擁有上述的各種優勢,但不是沒有風險的,在保持上述優勢時,都要有一些代價。以下是蘋果主要風險:

(一)企業要持續投入研發。蘋果每年都有新產品推出,令公司保持競爭力,但同時,反映產品週期短,企業如果不持續開發產品,就會落後對手。只要蘋果減少投入研發,又或在技術上落後同業,都可能對品牌及長遠銷售造成影響;

(二)智能手機市場高增長期已過。現時蘋果有不少收入仍是來自智能手機,當手機市場增長減少甚至倒退,無可避免對蘋果有影響。

另外,蘋果生態圈的各種收入,不少都要依靠客戶先使用蘋果手機,然後才能進行延伸銷售,當手機銷售減慢都會對其他業務產生影響;

(三)競爭對手的複製策略。自從蘋果推出iPhone後,很多手機品牌都根據蘋果手機技術去發展自己品牌的手機,雖然蘋果擁有一定的內部技術及專利,但對手仍會參考蘋果手機去開發自己的手機。

蘋果由於是先行者,要投入大量的研發支出,而競爭對手已有蘋果產品作參考,投入研發資金相對較少,最終能推出一些較低價的產品,搶佔了中低端的市場。

近年蘋果的收入增長有減慢情況,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業務面對的競爭加大,例如華為、小米等企業,正搶走蘋果的市佔率。

這因素也反映市場的競爭加大,蘋果擁有的優勢略有減少,不過,從毛利率、純利率可見,其賺錢能力仍是十分高,這點是其他手機品牌無法做到,反映蘋果始終有獨有優勢。

服務類收入帶動增長
蘋果近年其中一個發展較理想的地方,就是「服務類」收入,即是賣手機外,提供廣告、應用程式或各種附加服務,由於這部分賺錢能力高;加上盈利不斷增加,相信是帶動蘋果下一個增長點,令整體企業仍能保持平穩增長能力。

投資策略方面,蘋果公司是一間質素很高的企業,品牌、技術、銷售網絡等,都反映企業長遠有競爭力;加上進一步擴大生態圈,以及發展新業務,企業前景正面。

由於現金流算是穩定,可以憑過往財務數據及大環境,去推算將來現金流,因此,中階至高階的投資者,可嘗試以現金流折現法作為估值,去衡量平與貴。至於一般的投資者,最簡單是利用市盈率進行估值,並以市銷率作輔助。

蘋果公司由於優質度甚高,因此,市盈率經常偏高,但仍是貴得有道理。

如果以近五年數據估值,有機會出現這刻便宜的情況,但由於擔心近年市場都有少少高估科企估值,所以用長期數據作分析,代表性提高。

若用較長期的數據作基礎,市盈率介乎22倍至35倍為合理水平;25倍以下較具值博率,EV/EBITDA在14倍至24倍合理,市銷率約4倍至7倍合理。

筆者執筆時蘋果市盈率約32倍,預測市盈率30倍,再考慮其他預測財務數據,推算蘋果已去到合理範圍較上部,如果企業有一定增長力,以及AI帶動業務向好,就在合理區中間。

因此,這刻不宜大手買入股份,雖然這刻並不是最理想的投資時機;但如果無貨,又很想投資這股,勉強用小注分注都可以。對不懂估值、未能掌握投資時機的投資者來說,以小注月供去長期收貨,都是一個可行的策略。

投資者買入這股後可長期持有,就算有中短期波動也不用擔心。除非蘋果的核心質素有變;否則,若果只是一些中短期問題,例如中短期產品銷售、中短期供應鏈問題、中短期研發無突破,投資者不用理會,只需耐心持有等企業成長便可以。

撰文:經一編輯部
勁一專欄 - 龔成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ediges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