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是揚專欄】我和我的盲盒
【羅是揚專欄】我和我的盲盒
無疑,盲盒是屬於Gen Z的。
如果說,15年前那間剛成立的潮流雜貨店,掙紮求存幾年後,連佔極大部分收入來源、來自日本的Sonny Angel盲盒代理權也失去的時間,反而是強逼公司重新思考未來的機會,那麼,今天當我再一次看泡泡瑪
特的股價,並再一次「太貴買唔落手」的時候,我才意識到,我和我對盲盒的偏見,已經無法分開了。
不久前,我和股友們在財經網站研究藍籌股的股。出於什麽呢?我立刻點擊到泡泡瑪特的頁面,幾乎是下意識地,隨手翻到股價的部分。
2020年首日掛牌 突破1000億市值
2025年3月27日 突破2000億市值
2025年5月27日 突破3000億市值
2025年8月20日 突破4000億市值
我又看到盲盒經濟在資本市場的推動力。我想忽視但不能忽視的盲盒。我不明白為何要追捧的盲盒。我只覺得是一隻普遍公仔的盲盒。泡泡瑪特,它理所當然地要和騰訊(0700)、比亞迪(1211)等藍籌股,作為「股王」一同被缸友所銘記。
從事商場租務的朋友告訴我,即使像現在這麼差的經濟,有兩個商戶要續租或找新鋪,幾乎開甚麼價也不會討價還價,只要找到最好、人流最旺的舖位,就會毫不猶豫地租下。一個是運動鞋品牌On (雖然暫時只有兩個門市),另一個就是賣盲盒的POPMART。
北上深圳,那種盲盒風氣更盛。從羅湖搭一個站地鐵到國貿,步入港人熱點金光華商場最低幾層,幾乎開滿售賣盲盒的店舖,POPMART自然在最當眼的位置。曾被網民沛嘲笑向無印「致敬」的Miniso名創優品,現在已成了上市公司,已經沒人會翻它的黑歷史。店內也放滿了不同IP的盲盒,特別是可和Labubu一較高下的Chiikawa,以及官方授權的迪士尼人物。還有附近幾間精品店,一樣販賣著各式各樣的盲盒。整個樓層也像盲盒一樣,正等待顧客們拆開,揭曉內裡的乾坤。
盲盒的元素也很多元化。POPMART現場其實一隻Labubu也買不到,CryBaby也別奢望有現貨,甚至是Molly或Bunny等,如果不靠微信群組的到貨情報,看到哪間店有貨立即奔赴現場,買到的機會也是微乎其微。Chikawa貨量充足,由於內地價格比香港便宜,也不時有走水貨的人大手購入,以行李箱收納批量運回香港,再分批放在網店發售。至於其他IP的盲盒,則只是跟風之作,別說要媲美Labubu,連貨量極多的Chikawa也比不上。銷量方面,當然不會期望有甚麼好下場。
我曾不止一次停下來,觀摩這些盲盒的奧秘。一個盲盒,說穿了只是一個公仔,較受歡迎聽說是掛飾款,因為可以掛在名牌包包上炫耀。或許買一個兩個試玩,可能有抽獎的樂趣,但如果抽中同一款式呢?盲盒價格通常是數十至百多不等,就當一套六款,買十個有機會抽到六個不同款嗎?不肯定,如果運氣不好的時候,買二十個也有機會不斷重覆,這不就構成過度消費嗎?不,不會的,因為只要是Labubu或CryBaby,就肯定會有市場。重複款只要放到網上,找買家是容易不過的事,甚至有溢價!有人說,為了與同好分享,我不會做黃牛,這不道德。沒問題,這是個人選擇,但最重要的是,只要是熱門系列,買多了肯定不會蝕!
除此之外,盲盒更由公仔、由掛飾款,延伸至更多東西,例如充電線,現在已有盲盒賣了,分別在於收納線圈的裝置,上面印製的公仔是甚麼。充電寶也有盲盒,分別也是上面印製的圖案。文具盲盒、水壺盲盒、杯子盲盒、保溫瓶盲盒,我初見時也大吃一驚,這是真的嗎?讓所有東西都充滿不確定性,是驚喜,還是不穩定?現實主義地想,我只是想一條能夠充電的充電線,真的有人會在乎上面印製的公仔,從而付出多幾十個百分比的溢價?充電線一兩條就夠,這些物品真的有人會為了集齊一套而買幾盒?
盲盒成功的兩大元素,分別是不知抽到甚麼的「不確定性」,和希望集齊一套的「收集癮」。為了延續不確定性的驚喜,和要集齊整個系列的氛圍,社群的力量非常龐大,讓愛好者找到戰友一齊互助,就算重複了也可互相交換。所以泡泡瑪特是有格外用心經營社交平台和群組的,就是希望玩家將來出甚麼款,也繼續抽下去。除了實體店,還有滿佈內地商場的販賣機,以及網上銷售渠道,當然每個方法也是限量限款的 --- 這就是為甚麼盲盒是屬於Gen Z的,別說銀髮,就算是70後,也有不少網購白癡。最多方法接觸到盲盒的,就是Gen Z。
不過,販賣有炒價的東西,賺得最多錢的是賣家、抑或黃牛?以演唱會為例,一張1,000元的門票,炒到2,500元,主辦方收入1,000元未計成本,但黃牛實收利潤肯定多過1,000元。如果可以投資,你投資盲盒生產商還是黃牛?當然是微本生利的黃牛。同時為了保持熱度,你不可讓人完全買不到,但熱門款隱藏款肯定要限購,才能似有還無地讓買家不會輕易退坑。潮流這回事,從來難觸摸,那些年的思捷、H&M、Zara等,現在仍然維持門市的,已經做得相對不錯了。如果有得選,誰人會把未來資產價格上升的期望,押注在潮流上?
可能我是錯的,不敢看好只是純粹因為「太貴買唔落手」,不過錯過不可惜,但真的錯了,就恨錯難返。
這就是的對盲盒的偏見。
羅是揚
【羅是揚專欄】我和我的盲盒
無疑,盲盒是屬於Gen Z的。
如果說,15年前那間剛成立的潮流雜貨店,掙紮求存幾年後,連佔極大部分收入來源、來自日本的Sonny Angel盲盒代理權也失去的時間,反而是強逼公司重新思考未來的機會,那麼,今天當我再一次看泡泡瑪特的股價,並再一次「太貴買唔落手」的時候,我才意識到,我和我對盲盒的偏見,已經無法分開了。
不久前,我和股友們在財經網站研究藍籌股的股。出於什麽呢?我立刻點擊到泡泡瑪特的頁面,幾乎是下意識地,隨手翻到股價的部分。
2020年首日掛牌 突破1000億市值
2025年3月27日 突破2000億市值
2025年5月27日 突破3000億市值
2025年8月20日 突破4000億市值
我又看到盲盒經濟在資本市場的推動力。我想忽視但不能忽視的盲盒。我不明白為何要追捧的盲盒。我只覺得是一隻普遍公仔的盲盒。泡泡瑪特,它理所當然地要和騰訊(0700)、比亞迪(1211)等藍籌股,作為「股王」一同被缸友所銘記。
從事商場租務的朋友告訴我,即使像現在這麼差的經濟,有兩個商戶要續租或找新鋪,幾乎開甚麼價也不會討價還價,只要找到最好、人流最旺的舖位,就會毫不猶豫地租下。一個是運動鞋品牌On (雖然暫時只有兩個門市),另一個就是賣盲盒的POPMART。
北上深圳,那種盲盒風氣更盛。從羅湖搭一個站地鐵到國貿,步入港人熱點金光華商場最低幾層,幾乎開滿售賣盲盒的店舖,POPMART自然在最當眼的位置。曾被網民沛嘲笑向無印「致敬」的Miniso名創優品,現在已成了上市公司,已經沒人會翻它的黑歷史。店內也放滿了不同IP的盲盒,特別是可和Labubu一較高下的Chiikawa,以及官方授權的迪士尼人物。還有附近幾間精品店,一樣販賣著各式各樣的盲盒。整個樓層也像盲盒一樣,正等待顧客們拆開,揭曉內裡的乾坤。
盲盒的元素也很多元化。POPMART現場其實一隻Labubu也買不到,CryBaby也別奢望有現貨,甚至是Molly或Bunny等,如果不靠微信群組的到貨情報,看到哪間店有貨立即奔赴現場,買到的機會也是微乎其微。Chikawa貨量充足,由於內地價格比香港便宜,也不時有走水貨的人大手購入,以行李箱收納批量運回香港,再分批放在網店發售。至於其他IP的盲盒,則只是跟風之作,別說要媲美Labubu,連貨量極多的Chikawa也比不上。銷量方面,當然不會期望有甚麼好下場。
我曾不止一次停下來,觀摩這些盲盒的奧秘。一個盲盒,說穿了只是一個公仔,較受歡迎聽說是掛飾款,因為可以掛在名牌包包上炫耀。或許買一個兩個試玩,可能有抽獎的樂趣,但如果抽中同一款式呢?盲盒價格通常是數十至百多不等,就當一套六款,買十個有機會抽到六個不同款嗎?不肯定,如果運氣不好的時候,買二十個也有機會不斷重覆,這不就構成過度消費嗎?不,不會的,因為只要是Labubu或CryBaby,就肯定會有市場。重複款只要放到網上,找買家是容易不過的事,甚至有溢價!有人說,為了與同好分享,我不會做黃牛,這不道德。沒問題,這是個人選擇,但最重要的是,只要是熱門系列,買多了肯定不會蝕!
除此之外,盲盒更由公仔、由掛飾款,延伸至更多東西,例如充電線,現在已有盲盒賣了,分別在於收納線圈的裝置,上面印製的公仔是甚麼。充電寶也有盲盒,分別也是上面印製的圖案。文具盲盒、水壺盲盒、杯子盲盒、保溫瓶盲盒,我初見時也大吃一驚,這是真的嗎?讓所有東西都充滿不確定性,是驚喜,還是不穩定?現實主義地想,我只是想一條能夠充電的充電線,真的有人會在乎上面印製的公仔,從而付出多幾十個百分比的溢價?充電線一兩條就夠,這些物品真的有人會為了集齊一套而買幾盒?
盲盒成功的兩大元素,分別是不知抽到甚麼的「不確定性」,和希望集齊一套的「收集癮」。為了延續不確定性的驚喜,和要集齊整個系列的氛圍,社群的力量非常龐大,讓愛好者找到戰友一齊互助,就算重複了也可互相交換。所以泡泡瑪特是有格外用心經營社交平台和群組的,就是希望玩家將來出甚麼款,也繼續抽下去。除了實體店,還有滿佈內地商場的販賣機,以及網上銷售渠道,當然每個方法也是限量限款的 --- 這就是為甚麼盲盒是屬於Gen Z的,別說銀髮,就算是70後,也有不少網購白癡。最多方法接觸到盲盒的,就是Gen Z。
不過,販賣有炒價的東西,賺得最多錢的是賣家、抑或黃牛?以演唱會為例,一張1,000元的門票,炒到2,500元,主辦方收入1,000元未計成本,但黃牛實收利潤肯定多過1,000元。如果可以投資,你投資盲盒生產商還是黃牛?當然是微本生利的黃牛。同時為了保持熱度,你不可讓人完全買不到,但熱門款隱藏款肯定要限購,才能似有還無地讓買家不會輕易退坑。潮流這回事,從來難觸摸,那些年的思捷、H&M、Zara等,現在仍然維持門市的,已經做得相對不錯了。如果有得選,誰人會把未來資產價格上升的期望,押注在潮流上?
可能我是錯的,不敢看好只是純粹因為「太貴買唔落手」,不過錯過不可惜,但真的錯了,就恨錯難返。
這就是的對盲盒的偏見。
羅是揚

【羅是揚專欄】我和我的盲盒
羅是揚專欄 - 羅是揚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