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投資博客 - 石鏡泉 2013年4月10日

投資博客 - 石鏡泉 2013年4月10日
不貪不嗔不癡
佛家有言,離煩惱,要去貪、嗔、癡。所謂「癡」,在投資者言,就是執著,?入股票後會問為何會跌,但不問為何升;同樣,沽出股票後會問為何升,而不問為甚麼一定要跌,這就是執著。

?
執著,會蒙蔽了投資者的判斷力。近日在金融網上看到有個署名叫「不執著的財經博客」,他談及到內銀股暗藏的致命風險,文章很好,亦講出了很多實在的風險,對投資於內銀股者實有幫助,故以下轉載,並說說一點個人的看法。

?
銀行股背後暗藏致命風險?
?
隨著工商銀行和交通銀行年報亮相,國有五大行2012年報已經全部出爐,日均淨賺21.34億元。值得一提的是,五大行利潤增速整體放緩,但仍公布了高於上年度的派息方案。很多專家認為,相對於眾多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五大行可謂是出手闊綽。看來郭樹清雖已離任證監會,但他鼓勵上市公司分紅,以及倡導藍籌股價值投資理念還是留了下來。

?
從分紅能力看,建行擬向全體股東派發現金股息每股0.268元,交行每股派息0.24元、工行0.239元,中行0.175元,農行0.1565元。單從股息率看,按27日五大行收盤價計算,中行股息率最高為5.87%,工行5.8%,建行5.72%,農行為5.54%,交行4.93%。難怪分析人士驚呼,大行在分紅方面的確慷慨。不僅跑贏了五年期定存利率4.75%,也超過不少理財產品收益率。

?
有鑑於此,有股民喊出了「儲蓄在銀行,不如買銀行股票」的響亮口號。當然更有資深股民回應稱,應該到香港買H股,在香港上市的銀行股價年年上漲,並且一年分四次紅,更有投資價值。股評人士黃生更是感慨道,超高的股息分紅率,不良率處於歷史低水平,撥備率具備較強風險保障,資本充足率處於很高水準,中國的銀行股,真被太低估了!當然,如今更多的股民都在回味去年底銀行股引爆的藍籌股行情,痛惜自己沒聽郭樹清的話,錯失投資良機。

?
製造業不良貸款拖累內銀
?
與國內投資界一致看多銀行股情況迥然不同,外資機構卻對銀行股頻現「唱空」言論。摩根大通在報告中建議投資者做空工、農、中、建四大行的股票。瑞銀中國在給投資者的報告中也表示,銀行業2012年上半年逾期貸款大幅增長的壓力正逐步體現,預計大行四季度不良貸款餘額將溫和回升,短期不良貸款生成率高點或出現在2013年上半年。

?
外資機構的警告並非空穴來風。由於經濟增速減緩,令銀行信貸質量成為市場關注重點。截至26日,四大國有行中的中、農、建三家已公布年報,截至2012年末,三大行不良貸款總額約2,260億元,接近這三家銀行去年淨利潤的一半;分行業和分地區看,製造業、長三角地區成為不良重災區。數據顯示,建行製造業不良貸款餘額306.9億元,佔其不良貸款總額的41%;農行製造業不良貸款餘額332.06億元,佔不良貸款總額的38.7%;中行製造業不良貸款佔比35.7%。顯然,製造業的滑坡已使銀行業的信貸質量前景堪憂。

?
如果僅是製造業的不良貸款上升,或許也不足以撼動銀行股在投資者心中的地位。那麼房地產壞帳風險給銀行業帶來的金融風險可能性正在上升。由於目前房地產業還處於上漲周期之內,所以數據顯示,建行房地產業貸款不良率從上年的1.88%降至0.98%,農行房地產業不良率則由上年的1.24%降至1.03%。但筆者認為,隨著決策層對樓市調控政策進一步深入細化,以及國五條的出台,人們對房價上漲預期正在悄然改變,目前像溫州、鄂爾多斯等三、四線城市的房價被腰斬,一、二線城市房價雖然仍然苦苦支撐中,但中國房地產10年泡沫的拐點已日趨臨近,房地產步入下降周期,那麼,靠目前銀行業的這點撥備率恐難以覆蓋。

?
不僅如此,自從金融危機以來,為了穩定經濟的增長,中央政府出資四萬億,加上地方政府出資十多萬億於基礎建設投資之上,而這些債務2011年開始早已到期,只不過因這些項目資金耗用量大,而且效率低下、投資周期長、收益率低,難以按時還本付息,所以現在各大銀行只能將其債務進行展期歸還處理,沒有當作不良貸款看待,但欠銀行的債總歸是要歸還的,銀行靠展期還款的方式,只能將危機爆發時期延後。現在的狀況是,前些年一些基礎建設項目盲目上馬的後果就是,現在不要說還本,就連支付銀行利息都很困難。所以地方融資平台巨額債務,也將是加重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的重要砝碼。

?
更為要命的是,截至2012年底,中國影子體系的規模也達到了18.3萬億。影子銀行危機也正在向我們走來:一、前些年銀行業信貸擴張速度驟升,為了脫離銀監會的監管,很多銀行在放貸之後,將債權出售給信託公司,然後去購買高收益率的房地產信託和地方政府債券,這導致了銀行表內資產表外化風險上升。二、中國影子銀行的資源錯配,常見的理財產品期限一般不超過一年,但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對象卻是期限長得多的投資資產,例如期限長達六至七年的城投債,這意味著一旦投資資產出現質量問題,銀行理財產品不僅面臨違約可能,而且銀行不良貸款率也將急速上升。這些隱性的風險,投資者豈能視而不見?

?

內銀股價被低估
?
目前,很多人為去年底沒有聽從郭樹清推薦的銀行股而懊惱不已,各路專家也對銀行股情有獨鍾。從表面上看,銀行股以高回報率、低市淨率,還有完善的風險撥備覆蓋為保障吸引著投資者的眼球。從中短期來看,的確引發了一輪超跌反彈的驕人行情。但從中長期來看,目前銀行股股價之所以被低估是有道理的,首先製造業的虧損已經給銀行業帶來了不小的麻煩,若是今後中國經濟進入下降周期內,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泡沫破裂,以及影子銀行表內資產表外化的風險,都將給銀行業帶來深重災難。盡管銀監會對此做了多次風險測試,但是中國銀行業和中國經濟一樣都沒有經歷過像樣的下降周期,真正的風險將是難以預測的!所以投資者在持有銀行股的同時,不要光看其股息率有多少,而是要看未來銀行業潛在著哪些致命風險。

?
銀行業危機免不了
?
看罷該文,確使投資者不能不擔心內銀股的前景,怎辦?是否不可以投資於內銀股了?筆者的看法是不,因為晴天也會有驟雨,雨天也可有驕陽,關鍵是這些風險有沒有被處理,或更確切地講是否有效地被處理。

?
銀行業是伴隨著經濟成長的,不同的經濟體在不同發展時期會有不同危機。以美國為例,銀行業有危機的時間,幾乎每十年就有一次:1930年有大蕭條,1970年有Penn危機;80年有S&L危機,2000年有IT泡沫;2008年有我們熟悉的金融海嘯。香港銀行業的危機亦不遑多讓,68年有廣泛擠提,70年有廣東信託;80年有佳寧事件、海外信託,90年有國際商業信貸;98年有金融風暴,2000年有IT泡沫;2003年的沙士與八萬五,2007年的股崩,任何一單事件都足以拖垮港銀行業,但我們都熬了過來,為甚麼?

?
一如人生,病是免不了,危機亦一樣。每個發展期都會有,無論是有人犯法,還是制度上的過時、不順暢,都可誘發出危機,關鍵是,我們人體的自我修復機制,或社會的自我改正機制,能否發揮作用。發揮到作用,火鳳凰重生;發揮不到,瓜得。我是相信中央的監察及糾正機制是可以有效的,因為以前有效果,我不能在其失效之前就謂其不再有效。

?
事實上,今時不少的所謂風險,不是事情發展到無可藥救後才爆煲,而是今時的所謂風險,是中央知道有,自己提出來,而去試圖拆彈的。

?
(1)利率市場化是阿爺提出來的;
?
(2)處理地方債券平台事,也是阿爺提出來的;
?
(3)要處理影子銀行及銀行間的非常規性票據也是由阿爺提出來的。
?
我的比喻是,這些「病」都是阿爺去找「醫生」看,不是到暈倒街頭,都不知何因,才被爆出來的。早知好過爆?才知;早醫,好過爆?才醫。

?
由於今時這些風險都大概知,所以筆者相信有得醫,但是否立時可以買內銀了?又不是,我一直謂要待六月時,看看阿爺出甚麼藥來醫內銀之傷,又要看內銀是否對「藥」有良好反應,才好買,亦是基於不貪,錯過低位買貨;不嗔,內銀不急跌;不癡,「內銀是阿爺心頭肉,怎會任之死掉?」而來,這就是筆者講的不執著。

?
*編者按:本文只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經濟通通訊社》、《晴報》、編者及作者無涉。

?
轉載自晴報
投資博客 - 石鏡泉 舊文